当前位置:党建思想 > 党员风采

用汗水擦亮金字招牌——记龙湖矿袁安家“劳模创新工作室”

日期:2016-07-18    来源:    作者:赵宇飞

  七月的矿区,太阳炙烤着大地。在公司上下众志成城全力解危渡困、改革求生的大背景下,一位甘于平凡、潜心钻研技术二十五年痴心不改、一心为企业发展出力和流汗的职工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他就是龙湖矿机电厂车间主任、“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袁安家。

  7月11日,七台河的气温飙到了入夏以来最高温34度。室外夏日炎炎,酷暑难当,“袁安家劳模创新工作室”更是一派火热的实干场景。袁安家手拿检测设备专注地检测,汗水流过他的脸颊,浸透他的工作服,他无暇顾忌,一心只顾着手里的活。袁安家的专注让人不忍上前打扰,生怕惊扰了他的创新思路。

  熟悉袁安家的人说,他有股倔劲,想研究点什么钻里面就出不来,什么时候研究出名堂什么时候才罢休。

  许多人问袁安家为什么对技术创新如此感兴趣,为什么甘于做这些枯燥而又乏味的工作。每当遇到类似问题,袁安家都会说起自己走入矿山的经历。

  1991年,袁安家来到煤矿,成为一名光荣的采煤工人。当上采煤工后,他发现采煤面常常因为机电故障影响生产,工人的情绪、斗志、工资收入都因此受到了影响。那时,袁安家就想怎么才能提高机电维修水平和开机率,将影响生产的时间降到最低。

  工作中,袁安家发现经常出现绞车深度指示系统不稳定、指示位置不准确的现象,每个班都要多次调整修正深度指示调零系统才能正常工作,不仅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带来了隐患,威胁到了安全生产。

  袁安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改变、替代它?经过一个多月的试验,他大胆地改进调零系统,保证了深度指示系统稳定,实现了调零位置指示自动化,不仅准确可靠,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这一小革新受到了矿领导和工人的好评,也让袁安家成了矿里的“名人”,领导和工人都说:“小袁是个人才,很好地解决了机电运输提升的难题。”

  一个“金点子”攻破了制约安全生产的大难题,同时也开启了袁安家立足煤矿、励志在科技指导煤矿安全生产上有所作为的新征程。

  2012年,煤企遭受前所未有的“寒冬”,煤炭价格一路走低,而各种设备、材料、配件等价格却不断攀升,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瓶颈,驾驭新技术的能力也遇到了新挑战,要实现解困发展就必须众人划桨开大船。

  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有了这样的“忧虑”后,袁安家萌生了组建创新工作室的想法。他找到了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矿领导的高度重视,矿里全力支持袁安家组建工作室。

  2013年12月,以袁安家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工作室致力通过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更多的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袁安家“劳模创新工作室”设在龙湖矿机电厂院内一间30平方米的房内,共有6名成员,每天下午他们都在实验室里乐此不疲地做实验,用勤劳与智慧改变矿山的面貌。

  “龙煤集团、公司和龙湖矿领导都很重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技术创新工作,我们一定让工作室成为金字招牌。”袁安家说。

  为了擦亮金字招牌,袁安家带领机修车间工人李生平、纪福强历时半年时间苦心研究,经过三次改进,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二运皮带机新产品。他们将二运皮带机电动机由40千瓦改为15千瓦,现在全矿井下已投用了40台(套),仅电费一项每天节省4680元。袁安家还和机修车间工人贺明艳深入井下现场了解实际情况,改进报废的40T链轮,将半轴加工成40T加强尾,比用废钢铸造加工加强尾节省成本1200元,现已加工24台,实现节支创效2.88万元;用井下回收的废钢、厂内维修设备的剩余废料及向设备租赁站、物资供应部采购废钢铸造加工矿山配件,仅此一项年为矿里创效50多万元。

  袁安家就是一名为企业发展流汗的人,他与技术团队通过开展修旧利废、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等,已经累计创效450多万元,为企业在困境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