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工培训

石英成金耀煤海

日期:2016-12-20    来源:    作者:邢秀芬

石英成金耀煤海

——记原七台河矿务局总工程师石英

  他像春蚕一样默默吐丝,他像耕牛一样无私奉献,他是七台河矿区开发建设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中的一员,参与见证了七煤从筹备处到矿务局,再到七煤集团公司的全部发展历程。1985年,他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与闻名全国的劳模张秉贵、时传祥一同登录了《中华劳模大典》,他,就是七台河矿业公司原总工程师石英。

  采煤工程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石英生于北京市顺义县,于1948年从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冶金专业毕业,同年在北平解放前夕参加了华北革命大学先修班,1949年,为开发祖国煤炭资源,他来到东北重要煤炭基地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工作,从此投身于新中国矿区开发建设———

  爱祖国  风华正茂投身边陲建设

  爱斯坦因曾说过,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这句话成为了石英一生致力于七台河矿区开发建设的座右铭。

  1949年为开发祖国煤炭资源,石英来到东北重要煤炭基地黑龙江省原鹤岗矿务局工作,在兴山矿任见习技术员、效率员、主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等职务。此时,石英与远在北京的妻子分隔两地,妻子一人撑起了家庭的重担,上要伺候老人、下要养育刚出生的孩子,夜深人静时,石英把对妻儿的满腔牵挂付诸笔端,以书信的形式向妻子表达关爱之情。直至1951年,夫妻二人才结束了两地分居生活,相聚在鹤岗。

  1960年,石英因工作需要,调任原勃利矿务局胜利采区(今七台河矿业公司新建矿)任工程师。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七台河,矿井生产条件十分落后,机械化程度很低,许多矿井还用原始采煤方法。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胜利采区煤种属低硫、低磷、中低灰分肥焦煤,这种煤在我国炼钢有“药引子”之美誉。那时采煤靠手刨、人背,生产效率极低;工人住在“地窨子”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目睹这一切,石英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坚定了一定要尽快建设好七台河矿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那样一个火热的年代里,在那样一个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共同创业的年代里,煤矿的干部、工人总是同呼吸、共患难。由于矿井简易投产,生产系统综合性差,长期达不到设计能力,强烈的事业心驱使着瘦弱的石英白天深入基层了解一线生产情况,晚间就在简陋的宿舍里学习国内外有关资料,掌握先进的采矿信息,就这样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着。

  当时的胜利采区全部采用木支架支护,强度低,费用高,巷道维修量大。石英致力于支护方式改革,实行了锚杆支护,既减少了木材、钢材的消耗,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效,加快了掘进速度。随着胜利采区不断进行局部改造和设备的增补、完善,胜利采区的产量逐年增加。

  这期间,33岁的石英以顽强的毅力取得了东北工学院函授毕业证书。当时,他满可以到条件优越的地方工作,同志、亲友、家属多次劝说都没有动摇他在七台河矿区工作一辈子的决心,他爱上了七台河这块少有的主焦煤基地,把发展七台河视为自己的光荣职责。石英说:“满足国家的能源需要就是我的追求,矿区的发展建设就是我的第一选择。”

  三十载 埋头苦干致力矿区发展

  1965年春天,石英调到原七台河矿务局生产技术处主任工程师。1968年,石英下放农村插队落户,1969年调回原七台河矿务局生产处后,根据七台河矿务局当时的生产实际,于1971年大胆提出了七台河矿井改造“两步走”的设想,在原七台河矿务局党委和七台河矿务局的领导下,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攻关。1971年,石英开始执笔规划改造矿井蓝图,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新建矿、新兴矿、桃山矿的斜井群进行矿井集中方案设计,他要从根本上改变矿井落后的技术面貌,更快地促进矿区的发展。

  牢牢地抓住了长远规划这一有力“望远镜”的石英,带领着他的课题小组从1973年开始,首次对新建矿小井群搞集中设计———新建钢带机集中斜井,这是全国最早规划矿井集中设计之一。

  1975年,石英担任原七台河矿务局副总工程师后,带领科研攻关小组日夜奋战在生产第一线,广泛听取工程技术人员的建议,终于在1983年实现了五矿七井的现代化皮带井集中生产,完成了对全局五矿20对片盘斜井群的环节改造,使采煤机械化不足10%提高到78%。使七台河矿务局从1975年开始到1983年对21对矿井进行了集中改造,最后形成了三对现代化钢带机皮带斜井、一对吊挂皮带连续提升矿井,实现了一矿一井,全局煤炭产量从1973年的年产100万吨增加到1983年的年产365万吨,成为我国中型矿区,被原东煤公司列为“四个壮年局”之一。

  在集中改造设计过程中,石英注重在集中改造时既要增产又要节约,在新建矿集中改造中,节省巷道工程2700米,并且节约了四套提升系统的设备,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100万元。石英提出的在绞车道回采煤柱、回收双巷煤柱等方面的意见,在实践中都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石英在原七台河矿务局担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的十多年间,使七台河矿务局实现了矿井集中生产,加快了老井改造,发展了小煤矿生产,加快了新井建设,保证了七台河矿务局的生产发展后劲。1985年,石英组织撰写的《矿井技术改造科研成果》获原东煤公司一等奖、七台河市科协一等奖,1987年撰写的《改革井巷布置实现集中生产》论文获省煤炭学会优秀学术论文四等奖,还有《富强煤矿达产措施》《锚杆支护在巷道中的应用》等论著,这些科研成果都是他二十多年刻苦钻研的结晶。

  石英深深懂得人才和矿区发展的关系,十分关心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经常辅导、放手使用年轻同志,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在职的三十多年来,他为七台河矿务局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1984年,石英着手七台河矿区第二期集中改造工作,虽然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但还像以前一样从不休一个星期天、节假日,为七台河矿区发展日夜操劳,正像老同志们说的:“矿务局发展的每一步都凝结着石英总工程师的心血。”

  1989年,石英从原七台河矿务局总工程师岗位上离休。工作三十多年来,石英曾任七台河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煤炭学会东北分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煤炭学会常务理事。这位采煤工程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不论职务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毫无怨言,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地为党的事业和七台河矿区的振兴做好技术工作。

  致力于矿山煤炭事业发展的石英也屡获殊荣,1984年10月1日,他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5月1日,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5年5月30日,他被授予国家煤炭部劳动模范称号;从1992年10月份开始,为矿区开发建设做出特殊贡献的石老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追朔新建矿、原七台河矿务局的过去,再看看新建矿、原七台河矿务局的今天,五十多载星斗交移,日月年复,今日的新建矿已十上二百万吨,过去的小土群、片盘式斜井矿发展成现代化、集中化生产的年产200万吨原煤的大型矿井,原七台河矿务局也已成为年产千万吨的七台河矿业公司。

  看今朝 劳模时代风采仍在延续

  在小井群改造、支护变革、现代化矿井建设中,石英常常面对的是无言的帮壁、希望的钢钎、短把的铁锹、寂寞的荒岭、上百吨的设备,他却用火红的年华、铁打的双肩、荡气回肠的号子,书写着一名七煤人的尊严。

  石英能够忘我地工作,他的“贤内助”许崇英功不可没,有着包容之心的许崇英悉心照料着视工作如生命的石英,从未与石英红过脸、吵过架,全力支持着丈夫。

  石英与老伴许崇英共同走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这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幸福时光见证了原七台河矿务局的成长历程。

  1947年,19岁的石英与许崇英经双方父母包办在原北平市成婚,石英当时正在北平国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读书,婚后三年,夫妻二人共同生活不足三个月,温良贤淑的许崇英从无怨言,精心持家、侍候公婆。

  1951年,许崇英背井离乡从北平追随丈夫来到鹤岗。

  提到万里投夫,许崇英的脸上充满了阳光。“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没有离开过家乡,也不知道哪儿是哪儿,石英在信中的一句‘来吧,到鹤岗来吧’,我就抱着3岁的大儿子乘了三天火车到东北找他。”石英参加工作后,从没因家事受到过牵绊,“油瓶倒了不用扶”,大事小情都是老伴一人张罗。许崇英也曾有过两次参加工作的机会,但是为了支持丈夫工作,为了这个家,她都放弃了。

  许崇英回忆说:“他这一辈子,儿女结婚都没有请过假,都是我自己一手张罗的,让他把精力全部都投入到工作中,干事业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就这样,石崇英像矿区所有的矿嫂那样,用纤柔的双手擎起了矿区的“半边天”,用温柔的双眸点燃了矿区最火热的激情,用似水的柔情洗去了矿工丈夫的所有疲惫……

  在岗位上为七台河矿区开发建设奉献了近40年的石老光荣离休后,又被七台河矿业公司返聘为技术经济咨询委员会主任,老骥奋蹄仍在为七台河矿业公司的发展建设奉献余热。然而,年龄大了,老年病随之而来,石英只能放弃热爱的工作,在家中静养。

  党和政府、七台河矿业公司继续关爱着矿区的开发建设者,除了过年过节慰问探望以外,公司离退休干部处的领导年年都在石英过生日时为他庆祝生日。石老生活在企业大家庭中,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充实而快乐地生活着。

  人老了,难免心情压抑,石老常常会向老伴唠叨几句。许崇英总是宽慰他:“大风大浪咱都走过来了,现在生活好了,儿女也都成家立业不用咱操心,咱要快快乐乐地度过每一天。”许崇英精心伺候着石老,家里家外也拾掇得井井有条。夫妻二人养花弄草、其乐融融。2006年9月1日,许崇英光荣地被七台河市委、市政府授予“为老干部服务好老伴”称号。

  石英生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新中国培养了我,矿区大熔炉锻炼了我,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却得到了国家、政府和七台河矿业公司各级领导无微不至的照顾、关怀,我感到晚年生活比蜜甜啊!”

  转眼间,为七台河矿区开发建设贡献了毕生心血的石英因病去世,享年80岁,无论是奉献在青春中闪光的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发展的今天,在新生代的记忆里,石英的业绩却写在了七台河矿区开发建设的发展史上,被入编《中国煤炭工业高级工程师名录》等地方性书籍和《中华劳模大典》、《中国专家大辞典》、《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大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开国将士风云录》等国家性书籍,他把全部的青春与智慧都倾注在七台河这片富饶而神奇的土地上,用心血和汗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表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时代英雄本色,在石英身上,我们看到了建国初期白手起家、敢打硬拼,为改变我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老劳模的时代风采。有一首诗这样形容石英:“心血流向笔尖,思维牵着地层。让矿区有水快流,献出你全部赤诚。不愧为石中的英灵,能为大厦奠基,能雕腾飞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