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工培训

矿山铁汉 煤海脊梁

日期:2016-12-20    来源:    作者:邢秀芬

矿山铁汉 煤海脊梁

  ———桃山矿原通风二区工会主席王和

  王和,1960年生于辽宁,初中文化,党员。桃山矿原通风二采区工会主席。1984年参加工作,二十年工作在采煤一线,没换过工作,没休过班,连结婚、母亲病故、妻子生产也不休班,被誉为“矿山铁汉”。1997年当选省劳动模范,199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当选省九次党代会代表,2008年获七煤集团公司矿区开发建设五十周年“功勋矿工”称号。

  每天,王和匍匐在低矮潮湿的采煤工作面,在井巷延展和原煤涌动中,青春的光阴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激情连同乌金蕴藏的火热,一同释放给青春的祖国,祖国建设需要原煤的光热,需要甘于奉献的青春。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支援祖国,建设祖国就是最大的荣誉和最强的政治。为了这一切,可以放弃小家、放弃个人的生活,他新婚之夜不休班、母亲病故不休班、妻子生孩子不休班、自己肋骨骨折也不休班 ———祖国需要我。

  桃山矿通风二区工会主席王和出生在辽宁省的一个偏远山村。1984年初秋,在七台河的一个熟人向他介绍了矿区生活,他热血沸腾了,带上家里仅有的几十元钱,在二老双亲的百般叮咛中,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北上列车。这一离家,就是整整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中,王和在矿山安家立业,由一个农村青年成长为局劳模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二十五年,他没耽误一个班。

  1986年7月14日,是王和结婚的日子。那天,正赶上王和上三班,他对新婚妻子说,“我要上班了。”妻子眼中含满了泪水,是委屈、失望,还是无奈,说不清楚。王和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想:“咱干什么吆喝什么,矿工不上班干什么?”

  王和迟到十分钟到了井口,这对一向提前上班的他来说是从未有过的,同事们感到奇怪,几个工友再三询问,他很随便地告诉大家:“今天结婚了。”班长一听就火了:“这么大的事儿也不告诉弟兄们一声,再说新郎官上的哪门子班啊!”井口领导让他休息三天,工资照发。王和心中一阵阵激动,他想,就是为了这份关怀和情谊也要上好班。就这样,他与工友们一直上完了三班,又处理了一些别的事情。升井时,天已蒙蒙亮了,回到家,新婚妻子仍旧在等他。看到王和回来了,忙着给他煮了一碗面条。这就是王和的新婚之夜,王和婚后的第一顿饭。在王和新婚的一个月里,他不但上满了班,还连勤10个。

  1993年冬天,王和接到母亲病重的电报,陷入了痛苦的矛盾之中。作为长子,他已离家八年,在母亲病重时能在床前端茶倒水尽尽孝道,也是他渴望的。但当时采区条件不好,效益不好,出勤人数少,有的工作面只有四五个人上班……这个时候请假,不是给单位添麻烦吗?王和把痛苦压在心底,默默地坚持上班。时隔不久,第二份母亲病危的电报又到了采区。井区领导看到这份电报,破例给了王和7天假,正常报工。

  第二天,王和和妻子登上了火车。当火车启动的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自己心里空空的没有着落。抓保勤时表的决心、兄弟们流汗奋战的工作场面、全班的产量……这些,总在脑海里翻腾,挥也挥不去。车到勃利车站,在亲情与工作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拉着妻子下了火车赶回了采区。领导看到他这个样子,既赞赏、心疼,又无奈地说:“你啊,那就下井吧!”

  不久,王和接到弟弟来信,说母亲病逝了,母亲临终前看着王和和妻子的照片,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王和和妻子对着老家的方向双双跪下,默默地流泪……第二天,他又第一个来到了采区。

  1996年7月,王和入了党。一位朋友问他:“你入党的动机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上满班、干满点,多出煤。”朋友说:“回答的太浅了。”王和却理直气壮地说:“大道理我懂,但我是一名工人,落实到我身上就是实实在在地干活。”听了他的话,人们称赞说:“王和是个好矿工,朴实无华。”

  作为一名党员,王和的干劲更高了。一次在井下打支柱,一名新工人由于经验不足,慌乱中推倒了一颗支柱,正好砸在了王和的胸口,当时他虽然觉得一阵钻心的疼痛,但没有声张,咬着牙干完了这个班的活。回到家,疼痛加剧,妻子让他上医院去看看,可他考虑班上人员少、工作任务紧,吃了几片去痛片,又坚持上了班。一个月后,他才抽空去医院拍了X光片,医生说:“你的一根肋骨骨折了,现已基本自行愈合。”到这时,王和才知道自己骨折,但一个多月没休息,只靠去痛片顶着。领导说:“这小子真有钢劲儿。”

  自从1984年12月王和到桃山矿当上一名翻打工,就没休过一个班。领导多次表扬他,但王和总觉得工人上满班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没什么值得表扬的。

  1987年7月,王和的妻子即将临产,可他仍一心扑在工作上。妻子挺着笨重的身子做饭、挑水、买粮,邻居都替她生气。直到妻子临产,王和也没有耽误过一个班。

  被评为省劳模,坐飞机去北京参加全国五一群英盛会,当上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荣誉的光环是对创业者最大的肯定,面对光彩夺目的奖章,珍惜它———需要付出,再付出。

  1997年,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和香港胜利回归,成为载入共和国史册的两件大事。这一年,对于王和个人来说,也有两件大事值得一提,一件是他被评为黑龙江省劳模,参加了全国五一群英盛会;一件是他当选为七台河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当王和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一刻,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涌上心头。在北京的那些天,大都市的繁华、如梭的人流,叫王和心神不定。但他十分清醒,自己还是一名翻打工,自己的岗位仍然在井下。王和默默地下了决心,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出满勤、干满点,还要在平时工作中体现出劳模的样子来。

  1997年5月4日,王和回到了离别8天的七台河,七台河矿务局领导专程到火车站接他,并反复叮嘱他好好休息几天,别忙着上班。然而一回到矿井,王和就特别激动,一看到作业服和矿靴手脚就闲不住。当王和出现在工人弟兄们面前的时候,大家呼地一下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那份亲热劲儿让王和一辈子都忘不了。王和憋了半天,大喊一声:“兄弟们下井去。”喊完了这一嗓子,王和流下了热泪,他真的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感激这些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弟兄们,也感激领导的关怀和培养。

  有人说,这回王和要当官了,出了名了,用不着天天下井了。当看到王和仍然穿着工作服天天下井,又说,王和这小子什么也不是,光知道瞎干,要不早提拔上去了。王和没听这些,嘴长在别人身上,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该什么干还是什么干。仅1998年,王和夜班就上了200多个,每个班要打394颗支柱。

  王和还真当了一段时间的官,后来他辞掉了这个官。2002年7月,桃山矿九采区由于接续紧张,生产形势发生了变化,巷修任务十分艰巨。为充实巷修队力量,井区领导派王和到巷修队任队党支部书记,听说是工作需要,王和没什么可说的,就服从组织安排到巷道队去了。

  那段时间里,王和和段长带领弟兄们连勤延点,敢打硬拼,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多次受到井区领导的表扬。就在这个巷修队热火朝天大干的时候,王和原来段队429采煤队却遇到了过断层和石包、机组不正常、生产组织上不去等情况。工人挣不到钱,老工人借故不上班,新工人跑了很多。王和听说后,就找到井区领导要求回429采煤队。区领导说:“巷修队这边也需要你啊!”王和说:“此时429采煤队更需要我,从我上班开始就在429采煤队,十二年多了,老工人走了一批又一批,新工人来了一茬又一茬,不管这里挣钱不挣钱,条件好坏,我都坚守在这里,是429采煤队培养、造就了我。”他多次找领导坚决要求到429采煤队。

  好心的朋友劝王和:“别犯傻了,在一线干翻打,熬了十二三年,苦累不说,还危险。钱没多挣,力没少出,在巷修队当当书记,大小也是个官,群众威信也挺高的,钱又不少挣,别人都想方设法往出跑,你干什么非争着要回429采煤队呢?”亲戚、邻居也说他没出息,王和却不这么想,他是劳模,是党员,关键时刻得冲上去!

  于是,王和不顾亲朋好友的劝告,毅然决然地回到了429采煤队,又当上了一名普通的翻打工。那些天,他常常连勤延点,不管份内份外,哪缺人手就帮哪干。在王和的带动下,429采煤队一天天壮大起来,一些不上班的工人又回来了。王和是聪明还是糊涂,不当书记当翻打工,他不反悔。

  淡泊淡定,一代青年的成长离不开沃土的培养,需要众人合力撑起的舞台,需要有甘于俯首的人梯精神———甘于奉献而无怨无悔。

  在生产一线,王和算是老工人,弟兄们都挺佩服他的,尤其是他当了劳模后,在班上说句话也有份量。

  2003年12月的一天,429采煤队工作面溜子坏了,脱下去三节,机械化段队人员少,干了这样就干不了那样,忙得团团转让,要修好溜子需要很长时间。当时正值全矿大战十二月份,各井区的生产任务十分紧张。弟兄们都等在井下,眼着看这一班就要白白地浪费过去了。一班不出煤就要影响全井区的产量,王和心里特别着急。当时采煤班长不在现场,王和就主动带领大家帮助机械化队修溜子,溜子修好了,交接班的时间也到了。这一天,虽然这班采煤的弟兄们没挣到钱,但大家都说:和做得对,看得远,都是下井的弟兄,不能光想着自己!听到这些,王和的心里热乎乎的,那天下班回家,王和破例喝了两盅白酒。

  煤矿工作十分危险,特别是干翻打,有如虎口拔牙,须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井下的这些年,王和不但做到了自我保安,同时也时时刻刻关心同伴的安全。

  有一次大班,王和与工友王德生两人一个班,翻打支柱。王德生干第一段,王和干第二段。那天由于三班人手不够,他俩连了一个班。到下零点班交接班的时候,交接员来查支柱,一数,王德生那段丢了两颗。按井口规定,哪段丢了支柱由哪段个人包赔。王德生又查一遍也是缺两颗,急得他跳了起来。王和安慰他说,别急,我帮你找。可王德生不同意,他知道都已经在井下干了十几个小时,又饿又累,恨不得马上升井回家。可王和仍坚持帮他找。他们找了很长时间、扒了很多石头,才看到两颗支柱被压在一块大石头下面。他俩奋力往出扒,但石头太重,怎么也扒不出来,这时上零点班的工人也急着翻打这道支柱,他两在那扒支柱影响零点班工人干活。王德生想在采空区那面把支柱弄出来。此时,采空区的顶板已相当危险,王和破着嗓子大喊:“王德生,快停下!”而王德生的头已经伸了过去。这时,只听一声巨响,采空区的顶板全落了下来,煤尘把眼睛都迷住了,什么也看不到,王和不知道王德生是否被砸着,凭着经验,爬到王德生跟前,王德生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王和一直帮王德生把那两颗支柱扒出来,当他们精疲力竭地相互搀扶着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出巷道后,王德生才说一句话:“王哥,我的命是你给的,以后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那天,他们在井下整整干了十八个小时。

  还有一次,王和同一个小班的新工人李学堂下井时,王和在工作面往上爬,看见前面地板上有一束灯光,到近前一看,是李学堂在采空区睡得正香。王和一看危险,急忙把他喊醒,俩人刚到安全区不远,就听到哗啦一声巨响,那面顶板全落了下来,李学堂躺的那个地方的顶子被推出三米多远,他当时就吓傻了。从此后,李学堂再没违过章。

  当上劳模后,王和已不再是只满足于个人上好班、出满勤,而是处处为他人着想。他的工资并不多,邻居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没钱读书,他拿出刚刚开支的500元钱;工友们互相有了意见,闹了纠纷,他主动帮着劝解;工人与领导有了矛盾,他主动帮着疏通……由局劳模到省劳模,又当上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但他始终没忘记自己是一个普通的翻打工,始终没忘记工人要出满勤、干满点。他参加事迹报告团演讲时,白天演讲,晚上上班,公司党委书记周福见他眼睛红红的,就打电话到井口,关照要他休息好。王和想,一个公司党委领导如此关心一个两手黑黑的翻打工,不好好上班能对得起谁?

  千尺井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王和没换过单位,没换过工种,没休过班,他患了感冒没时间打针,用去痛片顶着;头发长了没时间剪,让妻子用剪子剪,被誉为七煤集团“煤海一线的保勤大王、满勤大王”。

  1998年1月19日,原省委副书记杨光洪亲自到王和家中看望和慰问了这位煤海一线的普通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