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电子报 > 三版

上大学 是为了什么 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

日期:2018-07-05    来源:    作者:深溪虎

  常常会有人来问,上大学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了那么多的书,不见得可以飞黄腾达,也不见得可以升官发财,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车如簇,书中自有千钟粟,似乎也就只是停留在书页之间。真的到了每天的生活中,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似乎也就那么回事吧,是这样吗?抑或者,读书是不是可以让我们更加开心?似乎也不一定。
  那为什么还要去上大学读书受教育?电影《无问西东》给出了一个答案。
  片中的主人公都是些普通人,正好处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从而被推到了聚光灯下,成为了《无问西东》中的影像符号。对于这部为了清华大学校庆而特意创作的电影来说,他们的存在诠释了影片的主题,那便是何为大学教育。
  如果说大学以前的所有教育只是为了使得我们脱离愚昧、完成启迪民智的最基础环节,那么大学可以说是我们真正接触文明的起点,从而有机会真正成为一个读书人。大学,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话来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所谓大师,并不只是负责在你的考卷上打个分数,而是负责“传道授业解惑”。唯故于此,学生才有可能从一个个懵懂少年修炼为一个个读书人。而读书人之所以和其他人有所不同,最大的差异大概就是这九个字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影片中的几个年轻人,吴岭澜、沈光耀、王敏佳、陈鹏、张果果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人生际遇也各有不同,但无疑他们都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什么是中国的读书人———无论是投笔从戎,血洒长空,还是扎根戈壁,为了两弹一星奉献终身,又或者在探索人生奥义上孜孜不倦、不懈追求。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了血泪苦难的历史。我们的民族之所以经历了这么多磨难,还能够屹立至今,绝非侥幸,亦绝非偶然。是无数先贤英烈留下的浩然正气,是无数仁人志士的碧血芳魂,是无数前辈励精图治的一言一行,夯实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为千百年的文化传承留下了星火燎原的种子。
  所谓无问西东,只是心之所向。
  所谓无问西东,只是吾心安处。
  所谓无问西东,只是静坐听雨,逆水行舟,终不负也。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有着如此之多的硬伤,却依然可以打动人心的原因吧。顺便说几个自己很喜欢的细节。
  米雪教子。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大家闺秀。眉眼流转之间的是仪态万方,一口粤语念白,却是铿锵有力,隐隐含有风雷之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含辛茹苦,国破山河在的忧心忡忡,意恐迟迟归的舐犊情深,没有哭天抢地的肆意宣泄,反倒是隐忍克制到极点的含而不发,直触心底。
  影片行将结束之时,在经历了那么多尔虞我诈、起起伏伏之后,张震扮演的职场精英,面对耳熟能详的诱惑,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和他们不一样。”和平年代,自然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金戈铁马,不过谁说平平淡淡中就看不到万丈豪情?说不定是平淡之中见真章呢。
  片尾。我并不愿意简单地把片尾理解为一个彩蛋,而更愿意认为这是一种致敬。一种对于时代精英的致敬,一个个熠熠发光的名字伴随着他们的音容笑貌缓缓出现在面前,由于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感,从而显得具有了更加不同以往的力量。虽然以往更多的是从书本中了解了他们的事迹,但是配合刚刚结束的电影,本已汹涌澎湃的感情仿佛有了更加具象的寄托,不仅没有四下横溢,反倒渐渐凝固在了脑海中,如同刀斧镌刻般入木三分。
  纵观全片,虽有粗粝,虽嫌刻意,但是透过那些温暖的、明亮的、饱满的,一帧一帧流淌着热血、青春、理想的镜头,反倒是多了几分“不通世务”的执拗和天真,近似于书生气的理想国,不就是青春本来的样子吗?
  也许总有一天,我们会变得世故,变得油腻,或许还会变成我们自己年少时都不喜欢的样子。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成长代价。不过,在我们还能够握住青春旋律的时候,还是让我们把生活过成它本来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