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矿山文学

胡同里乡音悠

日期:2018-07-16    来源:    作者:陈春喜

  我小的时候,在我们的大杂院里,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二婶儿,我上班儿去了,麻烦您给我瞧着点儿晾的衣裳,今儿个可能有雨。”“放心吧,你走你的,衣服就甭操心了,有我呢!”“二大大,今儿个中午您就甭做饭了,我妈说今儿个烙新韭菜馅的馅饼,回头中午我就给您端去!”“杨伯伯,您要的《北京晚报》我给您买回来了!”您听,这京腔京韵的北京话是不是最美的乡音!
  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发生的乡音故事很多,传承着百姓文化的底蕴,其中的一项“吆喝”,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吆喝”是老北京的一大特色。在过去的北京城,具体地说,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您会听到各种吆喝声,那种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的吆喝,动听,亲切,难忘。
  我回忆里,这吆喝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买卖人的吆喝,一种是手艺人的吆喝。这些个吆喝,是咱北京独特的乡音。
  在胡同,一年四季,从早到晚,都能听到京味十足的叫卖声,那都是一些走街串巷的买卖人,或挑挑儿,或担担儿,或推小车,都是些小本生意。
  “买花儿来买花儿,买牡丹花来……”
  “买……大稀吆、买小金鱼而来哎……蛤蟆骨朵大田螺子来……”
  “冰棍儿败火……败火的冰棍儿……”
  “香菜辣青椒,沟葱嫩芹菜,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买大海茄,买萝卜、胡萝卜、卞萝卜、嫩芽的香椿啊、蒜来好韭菜呀……”
  “冰糖葫芦儿……葫芦儿冰糖的……”
  “萝卜赛梨唻……辣来换……”
  说起故乡的乡音,真是有意思极了,尤其夏天,胡同里热闹非凡。咦,那是谁家的话匣子里新凤霞唱的评剧《刘巧儿》真是好听,充满京味儿的国粹京剧在京胡、月琴等乐器的伴奏下,无论是老生还是花脸,也不管青衣还是老旦,听起来真是悠扬入耳。侯宝林、郭启儒的相声那叫一个逗……
  晚饭后,胡同里三一群五一伙的全是乘凉的人。有喝着茶摇着大蒲扇侃大山的。有聚在一起打百分、争上游的,还有下象棋的。真叫一个热闹。孩子们追跑打闹更是玩疯啦,什么“抓特务”,还有“藏昧儿极”,玩得个不亦乐乎,他们光着小脊梁、满头大汗,照样很高兴。胡同西口有一群十来岁的小姑娘,聚在一起玩游戏,还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嘴里唱着古老的歌谣:“一钻家呀两钻家,打花鼓呀打几下,放花达呀水牛犄,三小三小进来吧!”又唱:“卖锁呀卖锁,什么连锁呀黄连锁,什么开呀钥匙开,开开一个了呀,卖锁呀卖锁……”,看她们玩得真开心,唱得真好听。
  说起咱北京胡同里的乡音,还有大自然给予的声音。鸽哨儿则是其中一种大家熟悉的乡音。
  那时的北京,养鸽子的人挺多,像我们家住的那条小胡同里,养鸽子的就有两家。每当一群群的鸽子在胡同上空飞起,那悠扬的鸽哨声,响彻在蓝天白云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也是咱北京的一大特色。
  夏天,季鸟儿(蝉)在树上一个劲地叫,“知了……知了……”越热它叫得越欢。那时我和几个小伙伴儿光着小脊梁,拿着长竹竿儿,竿头上抹一块胶,去粘季鸟儿,然后拿来进行比赛,看看谁的季鸟儿叫得最响亮。
  白天,还有那卖蝈蝈的,挑着挑儿,挑儿上都是蝈蝈笼子,像两座小山。这笼子不大,只有成人的一个拳头一般,是用竹皮儿编成的,里面的蝈蝈儿叫成了一锅粥。一毛钱一个,买回来挂在院里自家门口儿。“蝈蝈蝈蝈……”叫得非常好听。
  到了晚上,天黑之后,墙缝里,砖头下,到处有蛐蛐的鸣叫声,此起彼伏,非常悦耳。我和小伙伴们拿着电把儿(手电筒)在逮蛐蛐,然后养在一个罐里,放在床下,专门听叫,那才叫有意思呢!
  啊,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这些都是留在胡同里的乡音啊,这乡音充满了故乡的情趣,这乡音弹奏着生活的乐章,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温馨,那么的令我久久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