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工培训

“矿山铁人”何本初

日期:2016-12-12    来源:    作者:闫英群 邢秀芬 赵宇飞

  七台河矿区五十余年开发建设的艰辛历程,有多少煤矿人为之付出了毕生精力,甚至是生命的全部,他们没有后悔过,因为他们深深眷恋着这片沃土,为之奉献和全力付出让他们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

  在七台河矿区开发建设初期,“矿山铁人”这个响亮的称号叫响整个煤城大地,他就是七台河矿业公司新建矿矿工何本初,一个朴实无华、任劳任怨、艰苦奋斗、情定矿区、心系国家、平凡而又伟大的七煤矿工。1972年,他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1977年,他被授予黑龙江省“铁人式”模范标兵称号;1978年,他被授予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1980年,他被授予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并当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时间往往会沉淀出最真的东西。走近何本初与往事对话,人们依然会被他的事迹所感动,他的精神是七台河市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不断激励着全市人民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奋勇争先、果敢前行的强大动力,是七台河几代人优秀品质和拼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

  他的创业梦1959年在七台河起航,正值煤城七台河矿区开发建设的第二个年头,年轻的何本初背着简陋的铺盖卷,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从安徽省涡阳县六竹乡何庙村这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只身一人来到了七台河,来到了这个创业梦开始的地方,在这里撒下了人生希望的种子。

  为了生存,何本初在地方煤矿俗称的“小煤窑”开始了背煤生涯,背了七年煤、住了七年地窨子,他没有被沉重的煤炭压弯腰杆,而是身体越加强壮起来。背煤确实很苦,每天背4吨多、8000多斤,常常是汗水如雨、俯地而行,就是这样,何本初没有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到国矿干才有大发展、才会有前途。

  1964年,何本初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原七台河矿务局新建矿四井,当上了一名国有企业煤矿工人,端上了“铁饭碗”,虽然同样是背煤,可心情却不同,眼前的天地豁然开朗。他每天背的比以前多了许多,浑身就象有使不完的劲儿似的,这可能就是信念的力量。

  何本初在煤矿当采煤工人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他的家乡,家里的信件一下子多了起来,内容全是劝他的话,当矿工危险,对象也不好找,干煤矿工作没什么出息等等。

  何本初在回信当中详略地描述了在这里工作的情况,还倔强地立下誓言:要在煤矿干一辈子,一定要干出个儿样来给大家看。

  时光飞逝,何本初一天天成长起来。偶然有一天,何本初从广播中听到了大庆王铁人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事迹后,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有时间就反复问自己:“王进喜在石油战线能够称得上‘铁人’,我为什么不能在煤炭战线也争当矿山‘铁人’呢?”一想到这里,何本初浑身的热血在沸腾,他当即向党组织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学先进、赶先进,以大庆油田“王铁人”为榜样,决心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矿山,用自己的行动为矿山做贡献。

  有人说他傻,可是何本初就是为了这个别人认为是“傻”的志向,在千尺井下挥汗如雨,把自己所有的情感与心中美丽的矿山融为了一体。

  志向已定,为之付出的是成百上千倍的努力。何本初从攉煤到撤柱、码石墙、打眼、放炮、开溜子、开机组,再到在井下只要能看到的活儿,他总是抢在别人前头干。

  “老何,这么拼命干是不是想挠个一官半职的干干,怎么的还真把自己当成‘铁人’了?!”面对同班工友不理解的言语,何本初总是笑着回答说:“多干些也没啥,累不死人的,出透汗浑身也舒服啊。”

  “小何,你这么能干,咱俩比划比划怎么样?一人五节槽看谁先攉完,谁输了谁就是个孬种!”同班的山东籍工友李贵栋是个1.80米的“大块头儿”,看到何本初什么活儿都抢了他的风头,就用挑衅性的语气向何本初挑战。“比就比,谁输谁孬种!”何本初痛快地答应了挑战,还向手里吐了两口唾沫,搓了搓手掌。

  随着煤帮开炮,数十吨的煤炭堆满了工作面。李贵栋站在工作面上头,何本初在工作面下头,唰、唰、唰……李贵栋和何本初开始比试了,只见簸箕大的铁锹在闪动,汗珠子从他们脸上往下流,在矿灯的映衬下,幻映出七彩光芒,蒸腾着热气儿。

  一会儿功夫,何本初攉完了自己眼前的五节槽,而李贵栋还有一半没有攉完。何本初上行两步,依然低着头和李贵栋并肩干了起来。“真有你的,我算是服你了”,“我个头儿矮些,占有身高优势,在这儿能亮开膀子干活。”何本初一边攉煤一边和李贵栋说。李贵栋看着眼前的何本初,被他“铁人”般的能力和斗志深深地折服了。

  何本初干工作有使不完的劲儿,也特别能吃苦。那时何本初租住的房子离井口有十多里的路程,当时的条件下没有任何的代步工具,每天全靠双脚来丈量,一走就是一两个小时,而这一走就是几年,从未耽误过一个班。

  有一次,工作面新安装的刮板溜子出现故障,井口生产任务正处在紧要关头。何本初看到工作面的煤炭运不出去心急如焚,为尽快修复损坏的设备,他领着工友在井下一干就是一天一宿,水米没吃一口。溜子修好了,生产恢复了正常,可是他却因疲劳过度昏倒在井口门前。

  “老何、老何,你怎么了?”工友们七手八脚地把何本初送回了家,井口领导深知他的脾气秉性,不时用严厉的口气一再嘱咐道:“老何,你必须在家好好给我休息休息,你实在是太累了,就是机器也需要检修呀,坚决不允许这么拼身体了。”

  可是,井口那些活儿计对于老何来说是最清楚不过了,眼前井口生产任务这么紧,他哪有心思躺在家里享福呀。井口领导和工友们刚走不久,何本初就从炕上爬起来,他狼吞虎咽吃了几口饭,不顾家人和孩子的劝阻,又偷偷地来到了井下继续工作……他的“铁人”精神感动了七台河,他成为七台河人学习的榜样。

  (二)

  何谓“铁人”精神?何本初总结道:“不怕苦、不怕累,还要有坚定的信念,敢于和大自然做斗争,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关键时刻敢于冲上前,把安全生存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危险留给自己。”

  众所周知,煤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在人类与大自然做斗争的时候,随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危险。在何本初面前,困难就是人生道路上一个个挑战的极限,越是困难或越危险,他越敢于冲在前、干在先。

  新建矿四井二斜采煤工作面在生产中遇到了一处2米长、3米宽、高近10米的“鸡窝顶”,碎石头“哗哗”直落,深幽幽不见底的洞口吓得人浑身直起鸡皮疙瘩。机组停下来时,工作面静得只能听到碎石落下的清脆撞击声。

  怎么办?太危险了,大家都愣在了那里。

  “处理这儿只有打木垛这一着儿了,没有别的好办法,快去准备木头!”话音刚落,何本初已经抓起一根木头冲了上去,“快!往上递木头,要小心落石!”听到喊声,大家这才恍过神儿来。于是,木料源源不断递向了从黑洞中伸出的那只满是老茧的大手。就在木垛砌到2米左右时,一块约有十多斤重的项板石突然落下,正砸在何本初紧握木头的左手小拇指上,他立即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

  “老何,怎么样?伤到没有?”“没事儿,就擦破了一点儿皮,不碍事,快递木头。”“你快下来,我们上!”“别婆婆妈妈的,我说没事就没事!”此时,何本初的手指在流血,鲜血沾在了木头上,顺着抬起的手背流到了工作服袖子、衣襟、裤子、靴子上,可他咬紧牙关坚持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木垛顺利搭完,何本初受伤的手指也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最终落下了残疾。

  由于何本初经常处理一些非常危险的安全隐患,他先后身受七次工伤、五次骨折。一次腰部第三节脊柱骨折,他仅休息一年半,痊愈后就返回了井口。井口领导考虑到何本初的身体状况,安排他干些轻巧活儿,可他硬是软磨硬泡地又返回了井下生产一线。

  还有一次,何本初在井下处理非常棘手的问题时,左脚踝关节意外骨折,在原矿务局医院住了三个月后,又转院到南京治疗了一个半月。伤愈回来后,何本初依然继续工作在生产第一线。

  对此,何本初没有后悔过,他说:“我爱这美丽的矿山,我要为它奉献自己的每一分光、每一分热!”

  工友们都钦佩地说:“老何真是‘铁人’,就连骨头也都是铁做的。”

  (三)

  上个世纪,“铁人”何本初的感人事迹名扬全国。铁打的老何要去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好消息在煤城七台河不胫而走。这也是老何这么多年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儿,临走前几天还在牵挂着工作。他一天要下几次井,心里总是牵挂着工作,唯恐落下了某个地方没看到、没有处理好,影响到安全生产。

  “老婆,晚上多弄几个菜,我想和井口领导、工友痛痛快快地喝上几杯。”何本初临行前一天,嘱咐爱人王秀珍说。这一天,市委、市政府、原矿务局的领导上午接见他,并为其饯行。午后,新建矿领导又为他召开了一个欢送会。

  到了晚上,井口领导、工友代表应邀聚在何本初家,左等右等唯独不见老何的身影。时针指向了晚上9点多,老何还是没有出现。

  “怎么的了,老何失踪了是咋的?人哪儿去了?”始终没等到何本初的大家伙儿跟炸了营似的,有人猜测道:“老何是不是喝多了在矿里还没赶回来?”井口领导连忙打电话到矿调度室询问,却得知老何本人早就回去了。听到这个消息,在场的人更加着急了。“快!大家分头行动,到老何能去的地方去找。”井口领导命令一出口,大家便分头行事。眼看夜已经深了,饭菜也凉了,何本褛的妻子王秀珍急得直哭:“这个死老何,上哪儿去了?真是急人啊,难道是土遁了不成!”

  这时有人提醒到:“会不会是他又下井去了?”一句话提醒了井口领导:“马上联系井下,看是否有人看到老何!”电话打到了井下,果然不出所料,何本初回来后就偷着下井了,在井下一忙活,就把家里的事儿给忘了。得知这一情况,在场的人才算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凌晨两点多,何本初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你回来了?先洗把脸,我去给你热热菜。”王秀珍心疼地说。看到妻子还没有休息一直在等他,何本初深情地说:“不用了。我这一出门就得几天,井下有些事情我还不放心,就到井下去看了一看,回来的有些晚,让你和孩子们担心了。”

  “这些年你跟我吃了太多的苦,家里家外全靠你一个人,真是辛苦你了,你喜欢什么,我从北京开会回来买给你。”何本初说道。

  “我什么也不要,只要你每天都平平安安的,我和孩子们就知足了。”夫妻二人刚说了几句话,何本初就靠在被垛上和衣睡着了,王秀珍慢慢地给他盖上了被子……

  他对煤城七台河爱得深沉而厚重,“矿山铁人”何本初的名声在整个矿区妇孺皆知,何本初也因工作业绩突出被提拔为新建矿四井主管生产的副井长。于是,他的办公室、家里比以往热闹起来,求办事的、讲情的、送礼的、拐弯抹角套亲戚的人是越来越多。

  可老何根本就不买账,他说话总是直来直去:“我是个大老粗,文化水平不高,上级领导信重咱,咱就应该一心一意把工作干好,一切事情都得公事公办,损人利己的事情咱坚决不干!”

  找何本初办事,在理在份儿的,他说办就办,一点也不含糊。井口有一工人受工伤,家属又体弱多病,挑一担水要走很远的路程,家里吃水成难题。何本初得知情况后,派一名勤杂工去帮助挑水,可没过几天,勤杂工就撂挑子不干了。何本初这个很少发火的人发火了:“井口勤杂活你不用干了,你就负责他家吃水,否则就不用来了。”凡是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何本初都办得干脆利落。

  在煤矿工作多年,何本初曾荣获全国煤炭劳动模范、全省特等劳动模范、全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按当时政策可照顾一个子女就业。当时,老何有五个儿子都面临就业问题。何本初只顾着忙煤矿工作了,对孩子他很少操心。有人劝他“趁现在有权,把孩子好好安排一下”,妻子也常跟他唠叨孩子们的事情,可老何就是不开这个口。他说:“孩子要让他们自己去闯,我是共产党员,一个做百个瞧,咱可不能丢党的脸,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我想我做的这一切等孩子们有出息了会理解的。”

  一名共产党员放在什么地方就要在什么地方发挥光和热,“矿山铁人”何本初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扎实实工作在煤海,党给了他最高荣誉,他为党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为七台河煤炭事业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毕生心血。何本初的精神是新时期七台河精神的集中体现,必将写进七台河史册,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凝聚全市人民力量、激励全市人民斗志、承载七台河希望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