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水无穷尽 回眸一望六十年——献给矿区开发建设六十周年
日期:2018-07-16 来源: 作者:崔付春 1954年10月,原发村(缸窑沟)烧缸工人曹国阳、王春生打猎撵狐狸时,挖洞发现煤,经村长赵殿卿和本溪来的王洪山实地勘查后,组织百余人,就在狐狸洞(称老一井,现东风煤矿五井北)开办起第一个小土煤窑。经过四年的筹备,1958年9月15日鹤岗矿务局勃利煤矿筹备处成立,七台河矿区的开发建设由此拉开序幕。
第一批建设者们一镐一镐的刨,一锹一锹的装,用他们惊天动地的壮举为煤城奠基,谱写出一篇又一篇精彩华章。1959年8月,父亲“闯关东”来到勃利煤矿筹备处三采区(现新兴矿)成为了煤矿工人,先后干过掘进、宣传、背煤、木匠(现在叫顶子翻打工)、机组维修工。
那时候的采煤掘进全都是手把钎杆,用麻袋来背岩石,三天就会用坏一条麻袋,麻袋也不是现在常见的米袋子、面带子,那可是二百斤一个的大麻袋,身材瘦小的装进两个人都没有问题,换作现在的我们都够呛能扛得动。手里拿着半米长的小拐棍,是为了往上爬的时候可以做一个支撑,防止哈腰时煤就会漏进脖子里,巷道还是用木头架起来的棚子,每隔五米左右就有一个斜着的圆木,是给背麻袋的人休息一下缓缓劲。就这样,一年几十万吨的产量都是他们用肩膀从井下扛上来的,一人背着麻袋,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累了靠在斜圆木上歇一会,然后继续爬。
后来,父亲被调到工会做宣传工作,当时的工资仅有62.14元,粮食定量34斤,由于家庭生活特别困难,工作了几个月后就再次主动要求下井背煤,因为采掘工人的粮食定量56斤,还有面包、入井费,加上满勤每个月工资150元左右。采煤队每班任务是50吨,平均每人每班要从二百米深的井下背上2.5———3吨的煤上来,一麻袋的煤就有170斤左右,平均每人一个班要背35袋煤。由于当时采掘失调,掘进跟不上,矿里决定再增加一只掘进队伍,还投用了75绞车,而矿车则是用木板做的,并且首次使用气盖打眼增加进度,由于当时是干打眼,一会的功夫鼻子里就全是岩石粉,那个年代个人防护意识并不高,所以患上矽肺病的几率也很高。
1971年,矿务局为了扩大采煤机械化程度,由市里领导带领新兴、新建两矿的工程师、骨干人员远赴山东淄博矿务局学习取经,而父亲也位列其中。学成归来,矿里就把一台44型机组溜子送到三井,由父亲负责带人安装。经过三天的运输、安装、调试,新兴煤矿第一台机组采煤系统在三井投入使用,机械化设备的投入使产量大幅提升,月月创高产。父亲性格耿直做事认真,对机组维修业务极其精通,一起工作过的工友都对他印象深刻,有时机组故障处理不了,就会来家里找父亲去处理,到现场很快就能找到原因并解决。后来我参加工作时,认识父亲的老工人都说:“我在他手下当过学徒,他修机组业务响当当的,一般人都比不了。”
随着国家对煤矿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和安全投入,多个井口逐步整合为煤矿统一管理,工作条件也越来越好,采煤工作面也逐渐深入,原煤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新兴煤矿的煤因发热量高灰分低,成为辽宁鞍钢的专供煤型。
1988年,工作了30年的父亲退休了,哥哥姐姐也都陆续参加工作,家里也不要父亲更多的付出了,本来想让父亲颐养天年,但闲不住的父亲又在单位附近支起一个修锁配钥匙的小摊,专门为矿工服务,无论是谁有求必应,有时只是收个成本钱图个乐呵,一起工作过的老工友也会到他的小摊上坐一会儿聊聊天。
岁月的流逝,让皱纹爬满父亲的脸庞,青丝变白发。背弯了。个矮了。依然不变的是,布满老茧宽大而又粗糙的手掌,他的一举一动清晰地烙在我的内心深处,他的背影依然是一座高山,让我无法企及。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告诉父亲:矿区发展已经60年了,今年公司要举办大型的庆祝活动,我带你去看看吧。父亲感慨万千“六十年了!太多的过往记不清了”时光如水无穷尽,回眸一望六十年,一瞬间感觉父亲的背更弯了。他把一生之中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煤矿,见证新兴煤矿由小变大、由弱到强,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经历了动乱年代,赶上了改革大潮,也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一家上下四世同堂,现在的父亲放下一切享清福了,我们坚持每周都去看望他,虽然话不多但心里依然很高兴,时而还会问起矿里的事。
我也追随着父亲的脚步走进矿山,在井下见过太多黑黑的脸、充满疲惫、湿漉漉的身影,也深刻体会他们不容易。还有更多更多像父亲一样默默无闻,为煤矿发展建设挥洒着汗水,奉献青春的人,他们用自己行动践行“跪着采煤、站着做人”的七煤矿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