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转身重现活力——记七煤实业发展中心新强拆修厂厂长于连友
日期:2020-08-23 来源: 作者:宋晓析 七煤实业发展中心新强拆修厂厂长于连友带领22名职工用智慧和双手变废为宝、修旧制新,利用60个工作日拆分了十多台报废的井下设备,从废品堆中收回27万元产值的设备配件,为企业改革脱困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个拿起扳手战斗的领头人
6月3日,七煤实业发展中心新强拆修厂成立,厂址设在新强矿设备租赁站院内废弃设备旁,搭建起了40平方米的简易场棚,还有剪板机等拆修设备。长得敦敦实实的于连友穿着工作服,满脸汗珠的他正和工人一道拆卸皮带架上的螺丝,一会儿拿扳手拧,一会儿用大锤敲,十多个人配合得十分默契。从井下返上来的设备满是煤泥和油污,不时溅在他们的脸上,仲夏的阳光晒得铁板烫手,冒着30度的高温作业,他们大口地喝着杯里的温开水。
新强矿关停退出后,转型发展的矿工干什么?新强矿原机电厂厂长于连友带领他的老部下组建了拆修厂,这也是七煤实业发展中心成立后上的第一个项目,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长山,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刘金奇多次到现场调研和检查指导工作,并支持上设备。转型后的企业,打破职级,每个人都要创造效益,依靠创效活下去。于连友用手背抹了一下额头上的汗,笑着说:“我们都系在一根绳上,都是干体力活,谁也不攀比谁,脏点累点的活都抢着干,遇到难题一起研究,技术会得越多,挨累就越多。”
于连友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遇到重活自己先打样,然后让工人照着干。与大家一起工作,看住安全,看住重点岗位,看住设备状况,科学合理组织生产,细细品味,就是煤矿井下班组长作风的延续。
拆好的电气元件整齐地摆在货架上,擦掉油泥后的齿轮在成品区折射着阳光,分不清哪个是你干的,哪个是他拆的,大家快乐地劳动着。
一个有科学方法的领路人
今年52岁的于连友是与机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机械师,从1988年参加工作那天起就一直工作在新强矿机电厂,一晃三十多年了,始终在地面厂点维修设备,还到井下处理疑难杂症,成为一名多面手。在新强矿机电厂工作期间,于连友就带领职工搞小改小革,自行设计加工可移式转载运输机、气动风门、偏心式自动翻车机、门式挡闸、气动阻车器等,完成自制创新十多个项目。为此,矿里安排他到中国矿业大学充电,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
在七煤实业发展中心新强拆修厂,于连友充分发挥特长,与新强矿分管安全工作的副矿长杜凤江罗列出产品目录达9个类别43项,采煤机配件、高防开关配件、加工产品、维修产品样样清晰,从废旧矿车和中部槽上拆下钢板,按照厚度直接上剪板机做成井下顶板锚索用的钢带和托盘,6月23日,拆解了两套采煤机导向辊和导向滚筒,都被新兴矿安装到井下采煤机上,技术员王春雨指着货架上的一条导线说:“这条线比我妻子的手链还值钱。”
一个带好队伍的核心人
强将手下无弱兵。王春雨说:“现在感到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有机会跟师傅们学到了不少经验,有时师傅们给我讲解这个东西怎样维修,大家都是小工匠。”
别看是转型,没有点特殊技能还进不了拆修厂。在这里,个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赵海峰是新强矿原运输区分管机电工作的副区长,维修绞车技术在公司是首屈一指的。王广东是原新强矿回收区机电班班长,各采区遇到维修不了的设备都找他。大修车间只要你提出要求,电焊工杜国新、赵焕巍就能焊出来。史殿斌是新强矿原运输区技术员,只要你说出主提升机部位,他就知道尺寸。徐文茂是原新强矿开关车间主任,维修开关是新强矿的一把好手。赵海峰今年九月份退休,干起活来和大家一样,争取站好最后一班岗。
初步选出的设备70台,现已拆分了11台。七煤实业发展中心主任罗毅和党委书记栾兆和来到成品区现场,清点着推陈出新的产品:每一个零件都是新出生的“婴儿”,有着不同的前世今生,它们重新拼装成电机、泵体,维修30型刮板运输机的中间槽、40T型的机头架,还有拆解后可利用的电子元件、各种电机接线室、皮带导向辊筒,切割矿车、溜槽钢板制成的钢带、锚索托盘和切割出的锰钢中板、普通钢板重量达3吨多,这些成品价值27万元,只要眼睛向内深挖潜力,就能让这些废旧设备的价值发挥极致,取得预期效果,不仅使七煤实业发展中心转型创效掘出了第一桶金,还为公司过“紧日子”分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