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电子报 > 三版

【报告文学】脊 梁 2

日期:2021-07-16    来源:七台河矿工报    作者:赵壮志 张益龙

(上接7月13日)

——矿区铁路实现跨时代意义的自营、电气化。说到矿区铁路实现自营这段历史,七台河矿务局“老人”都说一定要写上一笔。1986年春节,由于车皮供应不足,落地煤堆积如山,白白自燃,再运不出去,就得停产。运输问题不解决,七台河矿区很难发展。在矿区铁路自营建设中,七台河矿务局自己买电力机车41台、蒸汽机车5台、内燃机车2台等等,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斗,1989年7月1日,七台河矿务局终于实现了矿区铁路自营:自己有机头,车皮自己配送,自己编组,不仅解决了车皮供应和发运不及时问题,还结束了矿区铁路由国铁代管的历史,全局出的煤炭通过矿区集配站编组发往全国各地。

——1987年至1989年底,七台河矿务局三年建设职工住宅339 730平方米,有7 740名矿工喜迁新居。技工、师范学校教学楼拔地而起,全局44所中小学四年扩建面积达11万平方米。

——1988年7月,全国煤炭工业薄煤层现场会在七台河矿务局召开。

1989年七台河矿务局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同年入选全国五百家大企业名单,从此,进入国家大企业行列。

这个时期,整个七台河矿务局就像一部大的机器,包含煤矿、选煤、非煤、矿建、土建、医疗、教育、林业等十多个领域,是名副其实的壮年局。

1990年实现“八二一三”奋斗目标,即产量800万吨,盈利2000万元,全员效率达到1吨,百万吨死亡率降到3以下。同年,七台河矿务局请求煤炭工业部投资修建的桃山水库净水厂投入使用,35万煤城人由喝地下水改喝桃山水库水。在石龙山还建立了一个容量为598万立方米的小水库,并开发成集旅游、度假、培训、疗养、种植、养殖六位于一体的矿区农副业基地。

1991年12月16日,七台河矿务局全年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成为中国煤矿第19个年产千万吨矿务局,夺得全国薄煤层之冠,创出薄煤层突破千万吨全国第一、全员效率全国第一、机械化水平全国第一、经济效益全国第一等“六个全国第一”。

1993年,富强煤矿至龙湖煤矿自营铁路正式通车,铁路全长17千米;热电厂并网发电,结束了矿区不能发电的历史。

三、 市场无情 谷底求生

七台河矿务局煤炭产量突破千万吨后,1991年至2016年煤炭产量连续26年在1 000万吨以上,其中,2005年和2009年均创出1 250万吨纪录,2002年全年生产原煤1 324万吨,创矿区开发建设45年来的纪录。2003年全年生产原煤1 407万吨,达到矿区开发建设60年来的最高峰。

但是企业效益好坏,起决定作用的永远不是产量,而是市场。到了90年代,市场格局的变化,让七台河矿务局深刻领教到市场的冷酷与无情。

在90年代之前,七台河是因煤而兴的,尽管七台河曾经是勃利县管理的一个七台河村,但是伴随着七台河矿务局的发展壮大带来了七台河的发展壮大,后来曾有“小小勃利县、大大七台河”的说法。因七台河矿务局的存在,伴生了一个黑龙江省地级市——七台河市。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七台河矿务局由于市场总量过剩,包袱沉重,一度陷入困境。曾经的风光不再了,取而代之的是艰难的跋涉、痛苦的求生。

国家税收不能保障,职工工资不能正常发放,职工情绪低落,这是七台河矿务局历史上遭遇的第一个市场“寒冬”,这个寒冬,让七台河矿务局经历了发展的“灰暗期”和苦难的“长征”。这个过程很长,长达10年之久。

七煤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张玉贤在回忆煤矿陷入低谷的历史时说,党中央、国务院、煤炭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都曾帮助企业摆脱困境。90年代,黑龙江省危困地方不少,黑龙江省公务员曾捐出一个月工资支援龙江四个矿务局渡难关。

1993年后,煤炭市场越来越不景气,缘煤而兴的七台河市,陷入了困难的境地。

七台河矿务局变守家待客为送货上门,在东北三省大城市设立煤炭销售处,出台《关于机关处室人员到外埠开办煤炭经销网点的具体规定》,鼓励机关干部到外埠卖煤,尽可能保住市场。

1994年1月10日,春节前夕,龙江四个矿务局的危困情况引起了时任黑龙江省省长邵奇惠的重视。他带领省政府各部、委、厅的主要负责同志一行30人到七台河矿区视察,走访富强煤矿、新兴煤矿、桃山煤矿等单位,问候一线矿工、工伤职工、待业青年和放假矿工,看望贫困户、特困户等。并为七台河矿务局解决煤炭外运等实际问题,为矿务局贷款1490万元,清欠贷款1510万元,用于解决矿务局职工春节前的开工资问题。同时,省政府还专门拨款100万元救济市、矿务局困难户。

这十年,煤难卖、款难要,拖欠职工工资,拖欠医药费、电费、铁路运费。供大于求、三角债,转换机制、成本核算、扭亏增盈、春雷一号工程、聚宝盆效益攻关、精简分流、解困振兴、模拟长征,是七台河矿务局的热词。

1995年,铁路运输涨价,30%的车皮进入市场,七台河矿务局陷入煤炭市场疲软和运输紧张两难境地。“那个时候,我们是跪着挖煤、磕头卖煤,作揖要钱哪!”外债11个亿,许多供应材料、设备的厂家纷纷停止供货。最严重的是大量拖欠职工工资。为避免应收煤款前拖后欠现象,七台河矿务局取消托付结算方式,推行结算、运销、调度一条龙的管理制度,制定了催收陈欠的新规定,要求把1994年底以前的所有陈欠款全部清回,组成清欠大军,兵分八路催收8亿元陈欠。同时,把有能力的离退休人员也组织起来去清欠。

“七煤”的不景气还直接影响到了七台河市。市里70%的财政收入是靠煤矿。七台河矿务局上缴不了利税,连市里的公务员都发不了工资。一位政府干部这样形容两者之间的关系:“煤矿的效益不行,七台河卖冰棍和擦皮鞋的都赚不了钱。”

也确实如此,笔者在七煤工作20余年,第一次困难时期也刚好赶上。记忆中,矿务局一开工资,整个七台河市场都是热气腾腾的。矿务局开不出工资,七台河市场都是萧条、了无生气的。那时候,有“矿务局一感冒、七台河打喷嚏”之说。

七台河矿务局职工的记忆深处最困难时期有三年,工资收入低,又接连七个月压资,桃山煤矿的一位矿工说他最难时是全家只有30元钱了,又赶上一个同事家孩子结婚,这30元钱都随了礼。出嫁的女儿工资低,生活比较困难,为了节省钱,一日三餐还都回他家吃。

七煤普通干部职工,关于困难的记忆,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企业困难,大家的日子真真切切的都不好过。

1994年8月,时任省委书记岳岐峰听了矿务局的汇报后说:“煤这一块多了不可能,巨大的潜力在非煤这一块,弄得好,5个亿是它,16个亿是它,几十个亿是它。要发展主业,先发展副业,就这个辨证关系,不然主业也保不住。”

一个以煤为主,以非聚财,一业精,多业兴的“一局两制”蓝图就此诞生。另一方面,七台河矿务局对9个矿、5个洗煤厂以外的23个局直属国有“非煤”企业实行委托经营,并逐步向公司化改组过渡,这23个单位脱离“母亲”,“下海”求生。从此,全局开始开辟第二战场,发展“两非”经济。

1996年至1997年间,七台河矿务局利用国家政策贷款8500万元,先后在牡丹江农垦分局所属兴凯湖农场购置6.57万亩荒地,在抚远县海兴乡购置1.35万亩荒地,在七台河市区购置3万亩荒地。同时购进挖掘机、拖拉机等农机具626台套,由各矿、厂(处)分别开发经营,安置下岗分流人员2016人,使七台河矿务局实现了转产分流、以工务农、以工务牧的行业战略性调整。

1997年春耕时,笔者曾去兴凯湖那片土地看过,由于这块黑土地沉睡多年,极其肥沃,翻过的土棱表面上闪着油光。但是也正是因为刚开春,土地极其泥泞,由各矿分流人员组成的非煤的开荒者们,挽着裤脚,在黑黝黝的泥土中挖渠引水、艰难造田,一个个都成了“泥腿子”“一人一把镐,三镐三亩田”,非煤职工开垦出4万多亩荒地,其中抚远农场开荒13500多亩耕地。从此,七台河矿务局有了自己的黑土地,有了自己的农业生产基地。

1997年,七台河矿务局在石龙山举行了一○四农副业开发基地的揭匾仪式。早在60年代,国家煤炭部104名老领导、老干部曾在此开垦荒地,艰苦创业,“一○四”因此而得名。“一○四”基地是矿区粮油自给的主要基地,2万多亩的肥沃土地上盛产大豆、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白瓜子、红小豆等多种经济作物。

到2006年,仅兴凯湖农场就拥有耕地31000亩。之后很多年,给职工发放的扶贫粮都是自己农场的水稻,为困难职工提供了有保证的稳定“饭碗”。

2015年12月,兴凯湖农场的2.3万亩土地,被省政府划归农垦总局853和855两个农场所有,由这两个农场负责七煤2000名转岗职工开支吃饭问题。

非煤的老职工说,开荒种地的当年,就曾有人预言:“早晚看吧,七台河矿务局以后一定会借上这块土地的大力……”

时间是最好的检验者,事实也正是如此。

不仅是农业,当年,七台河矿务局向国家申请绿化荒山工作,以弥补坑木使用给国家带来的森林消耗。当时,七台河矿务局在供应处组建了林业队,以每株几厘钱的价格购进树苗,以1.51元的日工资雇佣临时工植树。矿区老一辈林业人采用钢丝拉绳等方法植树,红星林场和新兴林场,是利用每吨煤提取1角钱的育林资金,在红星林场栽种3.7万亩,在新兴林场栽种2.7万亩,就连桃山公园、仙洞山公园的大片落叶松都是七台河矿务局培育起来的。可以说,矿区几代林业人造林不止、护林不息,使矿区荒山满目苍翠,建造出7万亩林地、活立木蓄积量32万立方米、市场价值1.5亿元的“绿色银行”,在2015年时,同样为转岗职工就业出了大力。

1998年2月28日,七台河矿业精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延续了四十年的成长思维开始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正在成为历史陈迹。

改制后的第一次董事会,确定了六项主要工作,要求进一步抓好减人提效,实现再就业工程,全年完成减员分流6000人。大力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企业改革,试图在黑龙江四局“亏损圈”中率先突围。

“来,大伙再加把劲儿,早干完早歇着。”1998年4月,富强煤矿供应科党支部书记韩德士及10名机关人员组成的装卸队伍正在热火朝天地卸车。年初,这个科有职工204人,先后6次减员,共减员40人,并于4月15日全部到位。

当时号称10万职工20万家属的七台河矿业精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减人提效。这一年,基层各单位纷纷减员提效和压缩非生产性支出。然而,困顿却一直伴随在左右,到1999年,七煤内外交困,亏损1亿多元,拖欠职工工资2.1亿元。给工人开工资就要欠税,交了税就没钱给工人开工资,直到2001年9月,未见转机。

为扭转这一局面,这一时期,七煤出台了一系列为企业渡难关的措施,提出“三年扭亏、四年解困”和每年工资按照5%的幅度来增加的目标,以期让干部职工看到希望。

具体措施:一是狠抓私卖煤,成立“煤炭产品管理稽查大队”,公司纪委与煤炭稽查大队联合在百里矿区昼夜巡逻,并先后处理了41名矿长以下人员(管理人员),从而增煤90万吨,按当时价格就是1亿元,用这些钱七煤当年交足了税金,给工人发了当期工资;二是集中招标现金采购,一年为企业节支1亿元;三是小煤矿从七煤大矿拉线买电必须预付一个半月电费,一年下来,又节省4000多万元;整顿销售人员与客户勾结、虚报运煤商务损耗问题,一年省出4800多万元。四是对基层生产单位实行责任承包经营制,公司把所有的生产费用、包括工资费、材料费、租赁费等各种成本,全额承包给生产单位。同时实行企务公开,当日工资当日上墙,避免了套取克扣工人工资的现象。

四、 黄金十年 煤价起舞

一度在低谷中徘徊的七煤,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就这样迎来了解困振兴的春天。自2001年以来,原煤产量逐年递增,经济效益逐步提高,职工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从亏损7000万元到率先在全省煤炭企业中扭亏为盈,从一度七个月未能开出工资,累计欠发工资2亿元到工人年均收入逾1万元,一个亏损多年的国有煤炭企业,短短数年间就由衰而兴、扭亏为盈,书写了令人钦佩的业绩。

2002年煤炭市场有了转暖的迹象,当一车车煤炭承受着车轮滚滚流向各地,久违的现金、支票开始重新回流到七煤的账簿。

七煤根据煤炭市场形势,果断实施“二次精煤战略”,对洗选设备、工艺流程更新改造,使精煤生产能力由过去的30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还打入了南方和国外市场。在保证正常生产所需投入后,首先确保职工当月工资发放,并开始逐步补发拖欠的工资和医药费。

2003年,煤炭市场好转,煤价上扬,再一次带动了煤炭销售和回款,为七煤扭亏为盈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这一年是七煤走向辉煌、喜创佳绩的丰收年。

就是在这一年,全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现场会在七台河召开,这是七台河自1988年承办全国薄煤层现场会后承办的又一次全国规模的会议。具有七煤特色的“一化变十化”“精品加艺术”的质量标准化新规范赢得了行业内一致赞誉。早在20世纪80年代,七煤人就着手抓兑规作业和矿井生产的质量达标工作。因为随着煤矿用工制度的改革,大量的农村自流人员来到矿山“淘金”。为了解决人们作业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七煤人以“评最佳抓最差”为重要手段,开展全方位的质量达标竞赛,由安全监察部门牵头,对各生产矿井进行检查评比。评比的办法是将有关质量达标内容分项、规定打分标准,由单项打分汇总出结果。这种方法行之有效,促进了质量达标的不断发展,曾先后涌现出了新兴煤矿和富强煤矿闻名全国的质量达标先进单位。在他们的带动下,矿区兴起达标高潮。到了2003年,全公司10个大矿,矿矿有质量标准化建设的“亮点”,无论走到哪个场子面、掘进头,或是运输大巷、配电点都会看到高标准的“杰作”,井下“黑、脏、乱、差”的现象少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比有些地面环境还整洁的新面貌。这正是把安全质量标准化作为生命工程来抓、打造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结果。当时,双鸭山公司在“大打质量达标创精品会战”中提出了三年内达到七煤标准的奋斗目标。

七煤的脱贫解困使整个七台河市重新生动起来。

原煤产量逐年递增、经济效益逐步提高、职工生活也有了明显地改善,这些变化,也得益于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七煤党建工作得到市委、省委、中央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2004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做出批示:在“七一”前夕,各主要新闻媒体集中总结、宣传、指导七煤党建工作的先进事迹。这在七台河矿区开发建设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2004年12月26日,龙煤集团在哈尔滨市成立。七煤跨入新的历史时期。

2004年、2005年这两年,七煤陆续补还历史欠账,其中包括职工工资2.9亿元,全公司所有陈欠工资全部补齐。同时,补发医药费和独生子女费,实现了不欠工资、不欠医药费、不欠电费、不欠铁路运费“四不欠”。成立了保健食品公司和各矿保健食堂,实现了保健餐配送到井下;投入2000余万元,修缮5个洗煤厂职工浴池和8个矿办公楼;投入500万元资金,为生产劳动竞赛优胜单位定做15500套矿工作业服,这也是七台河矿区开发建设史上的第一次,这一年3.4万余名矿工领到新工作服和新胶靴;首批150套矿井专用保温不锈钢热水壶分别送到新建煤矿、新兴煤矿、铁东煤矿井下,一线矿工喝上了热水。

伴随着煤价上涨,七煤的好日子持续了十年左右,没有滑坡。

然而,七煤从建设初期就承担了绝大部分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企办教育、医疗卫生、公安、供电、供水、公路、林业、铁路等,仅教育集团、师范(含高中)、戍企公安分局、消防、社保、物业、环卫的补助经费就高达6106.4万元。而且每个单位都有资产负债,额度很大,有的甚至超过资产总额。

这个现状不解决,一旦将来煤炭市场再下滑,怎么办?回溯公司改革调整的“历史途径”,就会发现先整合、后理顺、再改制的整个理性发展过程,合、拆、破、立成为独具七煤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公司继2004年1月对局址区域所有集中供热划归水暖电讯公司管理后,4月,又将矿区基层单位居民锅炉供热划归水暖电讯公司统一管理,实现供热管理专业化。2006年投入1000万元对矿区供热系统部分主干管网及职工住宅进行改造。2007年对供暖存在问题的矿属28栋供热设施老化住宅进行分户改造。

设计院、勘探队、安装公司、矿建公司整合了。三位一体重组成立矿井建设公司,原来的三个实体分别更名为矿建队、安装队、勘探队,成为矿井建设公司的权属单位;车辆整合了,成立运输总公司,将全公司生产运输车辆进行集中专业化管理,实现了运、管、修、配件采购一条龙;医疗卫生整合了,成立七煤医疗中心,各矿厂分离出来的医院为分院。

在小井整合方面,按照龙煤集团的要求和矿井产权国有化、行政管理区域化、隶属关系大井化的原则,顺利完成了三个“二区”13个处级单位的整合工作,为小井进行联合集中改造奠定了基础,在解决长期存在的体制不顺、产权不清、管理分散、安全无保证的问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5年9月1日,经过市矿双方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协商,中小学校整体移交剥离的问题终于达成共识,七煤企办教育正式移交市政府。40所中小学、3381名教职员工,其中在职教职员工2782人、离退休教职员工599人正式划入市政府管理。

在企业政策性破产方面,铁东煤矿和富强煤矿顺利完成破产后职工安置等工作,并分别更名为新铁煤矿和新强煤矿。

黄金十年,七煤紧紧抓住煤价上扬、效益上升机遇,打牢矿井安全基础和增强技术装备实力。2006年至2011年,七煤落实安全费用和进行安全投入总额约为27.1亿元,补还安全欠账、进行系统改造、淘汰更新老旧杂设备,新增安全设备11019台套;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装备,投入19.7亿元,新增各类设备13103台套;深化瓦斯治理投入3.75亿元,加大抽放力度,缓解瓦斯对生产和安全的制约;推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实行个人安全基金账户和干部安全包保抵押政策,兑现风险抵押、安全年奖金、百日安全会战奖金3.7亿多元。

2007年3月,公司党委聘请清华大学课题组,帮助研究建设特色企业文化工作,总结提炼出了“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跪着采煤、站着做人”的矿工精神,一直沿用至今。在矿区开发建设六十三年当中,企业精神也是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发展变化的:1985年,七台河矿务局党委第一次提出了“团结一致、积极进取、勇挑重担、多做贡献”的企业精神;1995年,七台河矿务局党委根据企业的改革发展,又提出了“出奇兵竞争、跨越式前进”的企业精神;2000年,公司党委根据企业改制和发展,提出了“爱岗敬业、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

2007年,黑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的120名大学毕业生到七煤就业,这是进入市场经济以来,首次接收如此多的大学毕业生。第二年,又有88名黑龙江科技学院毕业生报到。

2008年,在七台河矿区开发建设五十周年时,七煤发展达到顶峰期,用老百姓的话说:“煤有量,账面上还有钱。”精煤价格走高、产品旺销,仅前九个月多洗精煤就拉动增收2亿元。洗选效率实现历史性突破。入洗原煤1087万吨,超计划16万吨;生产精煤429万吨,超计划33万吨;精煤产率完成39.43%,同比提高2.78%。销售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外销商品煤840.7万吨;综合售价664.63元/吨,同比提高276.68元/吨;实现销售收入55.9亿元,同比增加19.6亿元。其中精煤售价1038.5元/吨,销售收入45.3亿元,同比增加20.1亿元。企业利润实现历史性突破,实现利润3.6亿元,同比增加1.7亿元。职工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年人均收入24216元,同比提高6444元,增幅36.27%;其中采掘工年人均收入34968元,同比提高8604元,增幅32.62%,首次突破3万元大关。社会贡献实现历史性突破。上缴税金8.4亿元,同比增加2.6亿元;增加职工福利、发放奖励、补发津贴3.14亿元,同比增加2.3亿元。这一年,启动赴山海关、泰山等地带薪休假制度。这一年,公司10160名党员交纳“特殊党费”支援汶川地震灾区。这一年,28名新建矿矿工启程进京观看奥运会。这一年,公司首套大倾角综采机组落户新铁煤矿,开创国内45度倾角采煤先例。

七煤利用两年时间,相继投入7914万元和5000万元对桃山选煤厂、富强选煤厂、铁东选煤厂、龙湖选煤厂进行重介工艺改造,有效提高了洗选加工效率。至此,六个选煤厂重介工艺改造全部完成,选煤工艺水平、洗选加工效率、产品质量稳定性全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9年精煤产率首次突破40%,精煤销量比重达到54.6%,并获得全省产品质量保障功勋企业荣誉。2009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盈利2.5亿元,是8年前的10倍。

2009年,七煤“西部稳产、东部提能”重点项目——龙湖煤矿南立风井和新兴煤矿矸石山一个开工一个竣工。这一年,由七煤援建的西藏仁布县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七台河路。2011年,七煤投资57万元帮助解决勃利县兴胜村村民出入难问题,这条街被命名为“七煤大街”。七煤建设的首批7栋420户廉租房分配给龙湖煤矿、向阳煤矿、建设煤矿一线矿工居住。

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企业中心任务,不断发挥政治工作优势,打造特色企业文化,七煤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七煤党建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2011年公司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十年煤炭“黄金期”,笔者所描述的可能会勾起七煤人某一年某一时期的记忆,关于十年煤炭“黄金期”每一个人的记忆都不尽相同,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行进到此,七台河矿区经过了五十多年的沧桑巨变,的的确确是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也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七台河市的发展版图。

五、 承压奋进 迎来曙光

进入2012年,受国家经济下行影响,七煤的精煤售价大幅下降,全年减少收入近2亿元,企业经营压力骤增,再次面临开不出工资的危险局面。

正如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从这一年开始,煤炭企业彻底结束了令业界羡慕的煤炭行业十年“黄金期”,煤价妈“跌跌不休”,命运多舛的煤炭行业再次陷入了新一轮困难期。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巨大的经营压力,龙煤集团提出了“两下降一压减”工作要求,全集团压减12000人,落实到七煤4000人。七煤从2012年4月份开始,深化“三项清理”活动,深入推进定机构、定编制、清理不合理用工“两定一清”工作。2012年和2013年两年,精简合并科级机构428个、干部编制1783个(其中科级干部编制812个、一般干部编制660个),查出长旷和病事假13071人、顶名826人、井下倒流2204人,解除劳动合同6555人,期末人数同比下降4026人。到2016年,全公司开支人数由2012年初的64647人降至42234人,年工资总额由25.3亿元降至18.5亿元,节省工资性支出9亿元。

在最难熬的岁月里,七煤人守望相助、抱团取暖;在煤价“十一连降”给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生活带来的极限挑战面前,七煤人众志成城、合力攻坚。

2013年,以保证运营为底线,压基金、停奖金、降税费。按照“有保有压、从严从紧”原则,削减基金计划1.9亿元,同比减少1.7亿元;取消10项单项奖,节支2000万元。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减免企业所得税3558万元、失业保险费2500万元、塌陷费380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437万元、采矿权价款7000万元,获得国补资金4756万元、救护装备补助1070万元、瓦斯发电补贴198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支付压力。

为改革求生,七煤研究确立了坚持不懈实施内稳外拓战略和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工作思路,及时提出了“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落实过苦日子措施,朝着过好日子努力”的工作主基调,引领公司上下内涵挖潜、优化存量、引导增量。2012年至2016年,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布局、优结构,果断关停煤质差、成本高、售价低的井口和采区,五年来累计关停29个井口、8个采区。注重通过简化系统、提升装备水平、提高效率来实现减人增效。五年来采掘队组由397个减到330个,井下人员由28027人减到19653人,产量规模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紧抓后劲工程不放松,开工了新立煤矿技改和小井系统改造工程,新兴煤矿、新建煤矿三水平和龙湖煤矿二水平工程有序推进,移交投用了新铁煤矿、新兴煤矿、龙湖煤矿三个新矸石立井和7个新区,启动了向阳矿区小井联合改造工程和小井系统改造升级工程;全面加强成本管理,严格执行倒逼机制,全方位挖掘煤质、材料、设备、节水、节电等降成潜力,五年来累计增收节支29.3亿元,原煤成本2012年每吨475.21元,2016年降至每吨353.6元,降幅25.59%。“一企一策”现场研究落实极限扭亏目标,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和资金收支两条线制度,五年累计压减基金计划4.4亿元;可控管理费用节支1.35亿元,累计清回欠款3.3亿元,努力保证企业运营的基本资金需求;对新四矿实行承包经营,累计减亏5241万元;对新兴选煤厂实行委托经营承包,实现减亏2417万元。对同创公司和维修总厂整合重组、“五自”经营,实现减亏增盈566万元。

在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刻,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支持和推动企业解危渡困、改革发展。2014年,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昊一年两次到龙煤集团调研,走全了四个矿业公司,先后主持召开四煤城产业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座谈会、研究龙煤集团发展工作的专题会议。2013年至2015年,先后出台54条帮助支持政策。2015年9月,省政府成立7个工作对接组,推进改革、减负担、注资金、强支持、化危机,各项支持企业改革脱困举措一一落地生效,将企业承担的部分供水、供热职能移交地方管理,积极推进厂办大集体、医疗机构改革和社保退管机构、五项保险业务移交等。到2016年年底,七煤基本完成了“两供一业”移交工作,分流人员540人,年减少补贴5700万元。

艾青曾经说过:“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桃山煤矿和东风煤矿是七煤大家庭中的老大哥,都曾经年轻过、威风过、辉煌过。随着时光的流逝,七煤大家庭中其他兄弟矿井都成长起来并步入壮年期,成为顶梁柱。而桃山煤矿和东风煤矿这两位老大哥确实“老”了,被列在关闭名单中。这两个矿破产的原因,不是因为工人不努力,也不是因为干部经营不善,更不是因为煤炭产品没有市场卖不出去,而是因为资源枯竭、扭亏无望。2015年5月,桃山煤矿轰鸣了60年的地面风机悄然关闭了,井下所有设备回撤,工作面一线矿工1300多人整建制连同部分辅助设施移交兄弟矿。一年后,东风煤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矿井关闭退出工作,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七煤保留桃山煤矿和东风煤矿的番号和序列,转型发展、二次创业。

2015年9月到2016年1月,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等一班人以上率下,公司、基层单位两级机关人员集体在人力资源创业培训中心待了四个月之久,执行中心工资薪酬。9月25日那一天的朋友圈,七煤机关干部职工,很多发的都是一个历史性时刻:签署“七台河公司机关主、辅分离富余人员分流审批表”,签完这个表,工资步入1000元时代。也就是说扣完“五险一金”,实开到手的工资只有几百元,扣得多的,只剩几十元钱。

那四个月,煤炭行业的职工与同城市其他行业职工的收入逐渐拉开了距离。当街遇到在市里工作的同学,总会被关心地问上几句:“你们工资怎么样啊?是不是还压工资呢?你工资能开到2000元吧?”逛街买东西,讲价时,提一句“我是七煤的”,不用再多说别的,就能博得卖家的同情,买到手的东西能便宜不少;亲友聚会时,人家会说:“算了,算了,你们矿上不开支,这顿饭我请了。”

不身临其境,难晓个中滋味。

随着煤炭企业困难的不断加剧,停奖、降薪、压工资成为七煤人面对的新常态。解危渡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

更多的矿山人在等待,等待出现转机,盼望煤价再度上升,生活早日得到改善。 

2016年1月25日,由省政府主导,科学配置战略资源,各方面鼎力支持相助,2.25万原龙煤集团职工开始陆续转岗至农垦、森工、林业、城市公益岗,开启新的职业篇章。这次史无前例、规模空前的组织化人力资源战略转移,赢得了一片点赞。七煤平稳有序将第一批5500余名富余人员战略性转岗到农垦、森工、林业和政府公益性岗位。在省市支持下,2017年再一次平稳完成了第二批2813名富余人员转岗分流和496名“两供一业”人员移交工作。

与此同时,对长期亏损的龙宇建材公司拆分重组,二砖厂划归三和分公司,兴隆汽配厂解体注销,解散清算了安泰矿山设备公司;完成了七煤总医院股权转让、文工团转岗分流、七煤宾馆承包经营和三和分公司久昌建材对外租赁合作,从体制机制上斩断了亏损源。

“2016年是企业在困境中拼搏进取、曙光初现的一年。”龙煤七台河公司二十届一次职代会报告给2016年下了这样的结论。

生活有了起色,日子有了奔头,矿山人舒展眉头笑了。2016年的七台河街头上下班时间,塞满了走不动的车辆。上班时间,28个基层单位院内停满了私家车,节假日带着一家老小自驾游成为煤城人新的生活常态;而每个节日来临之时新玛特超市的购物车总会被一抢而空,结账的长队排出去老远。

这个依煤而立的城市,听多了“下滑”“谷底”“减亏”“特困”等字眼,平日里只祈求能按月足额发放工资,越来越多的向好的场景,让七台河人生出一份久违了的豪情。

是啊,在七台河矿区,人人息息相通,血脉相连,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愿七煤的日子越来越好!

六、 精细管理 稳产提效

伴随着2016年的曙光初现,2017年企业迎来极不平静、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一年。

作为一个企业,它的生存基础是要创出利润的,如果没有利润,它就不能够生存下去。只承认实力,绝不保护落后,这是市场的铁律。

尽管煤炭市场好转,但矿井灾害加重、规模效益下降、稳定压力增大、资金支付矛盾增多,挑战一个接一个,考验一个又一个。

最大的难题是地下的煤炭储量资源和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煤炭作为亿万年才能生成的一次性能源,如果采完了,谁也无回天之力。七煤经过近六十年的开采,可采资源不足2.5亿吨,且资源分布不均匀,新建煤矿、新兴煤矿、新立煤矿三个主力矿井可采资源仅剩6869万吨,配备资源、建设新井、解决矿井接续问题对七煤至关重要。

饭要一口一口吃,仗要一场一场打。好日子就在前头,一步一步往前走才能接近目标。

如同文艺理论家断言“爱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一样,在煤矿,安全生产则是永恒的主题。

要让马儿跑先让马儿吃饱。公司提取使用安全、维简、更改资金5.75亿元,争取国补资金4251万元,重点投向治灾工程、装备升级、系统调整优化,以此改善矿井的安全生产“硬件”条件。

武林高手被点穴后,满身武功便无法施展。曾几何时,公司就像被“瓦斯”点了穴:采深增加、灾害加重,瓦斯经常超限,采煤机组开开停停。

技术有多高就能走多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七煤投入2亿元,新增抽放泵6台、抽采钻机81台,完成6项瓦斯治理工程,开采保护层12万平方米、施工抽放钻场1152个、打钻97万米,抽放瓦斯5884万立方米、抽采率41.2%,以开采保护层、施工岩抽巷穿层钻孔、本煤层预抽为主强化区域瓦斯综合治理,以学习推广钻孔下筛管、囊袋式封孔等技术提高瓦斯抽采效果。同时,用超常规的措施、最严厉的处罚严抓瓦斯超限,全年瓦斯超限次数同比下降67.2%,累计对22次超限、17次误报追查问责113人次;对“安全三量”评估不到位、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不到位、灾害治理不到位的工作面坚决停产整顿,全年累计停产14个采煤面、42个掘进面,确保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公司有被“解穴”之感,浑身舒畅。

与此同时,安全的软实力不断增强,公司把“一反两检”专项行动、“学山东赶安徽,创建平安七煤”活动与强化现场管理、整治习惯性违章行为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确立了“安全反思、隐患整治、小班安全质量结构工资”等6个方面23项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工作,推行安全模拟法庭、市场化管理、小班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四个试点,干部职工的理念、意识和行为都发生了积极而明显的变化。

要想不落后、经得起市场风浪,那就得全面武装自己。公司在战略引领、资金保障、技术支撑、典型引路等方面全力支持各矿发展采掘机械化,投入2.37亿元更新生产装备2194台套,推动各矿坚定不移地走机械化提效增产之路,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2)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