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理论学习

发扬永久奋斗的传统 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日期:2022-09-15    来源:​ 新华社    作者:刘 可

“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带头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勉励青年、深情寄语青年。永久奋斗是中国青年的优良传统。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要继承和发扬永久奋斗好传统,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顽强拼搏、创新创造、砥砺前行,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青年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批批青年前赴后继投身革命,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书写一幕幕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青春奋斗篇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听从党的召唤,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喊出“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响亮口号,忘我劳动、艰苦创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青年勇立潮头、敢闯敢干,在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开拓进取,为国家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奋力拼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青年自信自强、刚健有为,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把青春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用奋斗绘就青春最亮丽的画卷。

总结中国青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可以看出,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传统具有丰富内涵,中国青年的奋斗是有方向、有目标、有立场的。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思想力量和实践动力,让永久奋斗的传统在新时代绽放最美丽的花朵。

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把革命的希望寄予青年,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正是在党的领导下,青春的力量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的磅礴伟力。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青年运动才能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行。新时代广大青年要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奉献祖国、奉献人民。

投身时代洪流,助力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青年运动一以贯之的恢弘主流。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然而,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目标,任务就越艰巨繁重,挑战就越复杂严峻,就越需要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新时代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到新时代新天地中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中国青年始终胸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扎根人民、奉献人民,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年只有把小我融入到人民的大我之中,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开阔。新时代青年要站稳人民立场,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把人民的期盼和需要作为奋斗目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同人民群众一道拼搏、一起奋斗,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春风化雨 以美育人

朱立元

美育是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美育与其他“四育”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学校美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们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通过美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全社会重视美育价值。

美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它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等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陶冶人,促进身心和谐统一和健康发展。美育通过审美的方式,帮助学生陶冶人生,培养高尚健康的品格,启迪思想智慧、激发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育与德育密切相关。中外许多思想家、美学家都注意发掘审美中的伦理价值。蔡元培提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审美具有引导人们向善的德育功能,美育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观念、趣味和理想,让人超越个人私利、私欲,培养高尚的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可见,美育在促进德育发展方面有得天独厚的长处,而德育也可以为美育明确规范和内容,让美育确立正确的方向。

美育与智育相辅相成。有的人可能会认为,美育仅仅局限在艺术教育领域,美育搞得多了会影响智育的开展。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美育与智育不但不矛盾,还能有效促进智育。这集中体现在美育对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培养上。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力,而美育是培养人们丰富想象力的有效途径。艺术创作、审美等活动,能极大激发和调动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美育的这一特性,对各专业、行业都有适用性。也就是说,美育能够促进创新思维的培育进而促进智育,而智育则能够提高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也能促进美育。

美育与体育相互融合。绝大多数体育运动都遵循美学原理,都与美育交叉融合。体育训练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使人具有发达的肌肉、健美的形体。因此,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方式之一,而美育则是体育的内在追求和目标之一。绝大多数体育运动,如体操运动、冰上运动、田径运动、水上运动、球类运动等,都具有各自的审美追求,甚至拳击、摔跤、击剑等激烈对抗的运动也不例外。

美育与劳动教育也是紧密联系的。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同时,揭示出“劳动创造了美”的真谛。人的一切劳动都遵循美的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美的规律也就是劳动的规律。从根本目的上说,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完全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劳动,会使他们在接受劳动教育、取得劳动成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审美的愉悦,进而提高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