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党的二十大“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日期:2022-09-20    来源:七台河矿工报    作者:赵宇飞

9月15日,迎接党的二十大“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市统计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营商环境局、市科技局有关负责同志作主题发布。

十年来,全市积极应对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煤矿整顿关闭、煤炭产量锐减、煤焦市场周期波动、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叠加影响,实现了工业经济运行速度与质量稳步提升,开创了全市工业转型振兴发展新局面。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速达到9.2%,预计全年增速在8%以上,为十年来最高增幅;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15户,为十年来最多;全市焦炭产量由十年前的476万吨增加到目前的601万吨;甲醇产量由十年前的13.8万吨增长到目前的26.4万吨;规上制造业占比由十年前的22.5%,增长到目前的28.1%;规上非煤工业比重由十年前的30.8%,增长到目前的37.2%。

十年来,我市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231.4亿元,比2013年增长10.1%,年均增长2.2%。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步伐更坚实,2013—2021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6.1:50.6:33.3调整为16.1:42.8:41.1,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内需动力支撑增强,消费潜力释放加快,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4亿元,比2013年增长34.4%,年均增长3.3%。基础建设持续巩固,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7.6亿元,全市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到100%。房地产市场运行良好,投资规模逐渐扩大。

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攻坚任务部署,逐步确立了“依托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发展思路,巩固煤炭主体地位,同时围绕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煤接续产业,实现了煤与非煤双轮驱动,全市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抢抓国家支持东北振兴发展机遇,采煤沉陷区治理、独立工矿区改造等系列政策在全市落地结果。构建新型“碳”产业转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对接龙粤合作,与广东江门对口共建的江河园区晋升省级开发区,通过招商和承接产业转移,已入驻园区企业达到17户。率先打响淘汰落后产能“第一炸”,关闭矿井101处,淘汰产能545万吨,占全省37%。上半年,GDP、固投指标分别增长5.8%、24.2%,均超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增速排名分别位列全省第2位和第1位。出台“黄金十条”系列政策,打造“六最”服务体系,掀起了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热潮,民营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深度开发“老字号”,逐步形成煤—焦—化工、煤—电—建材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全市焦炭实际生产能力900万吨,占全省的70%;煤气制甲醇能力40万吨,占全省的50%;煤焦油加工能力60万吨,占全省的80%;可生产煤化产品已达30多个。深度开发“原字号”,设立4亿元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高标准规划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区,重点推进负极材料、石墨烯应用、高端石墨三大产业集群,被列为国家火炬石墨及石墨烯特色产业基地。宝泰隆100吨石墨烯量产,实现石墨烯从“公斤级”到“吨级”突破;5万吨针状焦达产。万锂泰、鑫科纳米等企业石墨烯应用覆盖民用和军工两大领域,成为新材料应用领域翘楚。培育壮大“新字号”,成功引进总投资120亿元联顺医药企业,中瑯生物叶酸项目顺利投产,30万吨淀粉、1万吨衣康酸有序推进。

十年来,我市实施精准招商,落地项目质量大幅提升。近三年来,线上“五访”企业500多家,线下洽谈项目200多个,其中已签约项目70个。推进外贸主体重点培育工程、外贸项目重点引进工程、外贸平台重点拓展工程,做优外贸主体,进出口额实现逆势增长。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18亿元,增长71.7%;今年前7个月,完成1.866亿元,同比增长107.5%,提前5个月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突出创新开展系列促销活动、电商平台建设、应急保供演练,社会消费实现持续繁荣。

十年来,我市深入挖掘农业资源禀赋,坚持打特色牌、走生态路,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了农业产能提升、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一产经济稳步增长,农业发展高质高效。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增加,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粮食生产能力达到20亿斤以上,畜牧业产值连续十年正增长。绿特色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8万亩,是2012年的120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2家。全市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稳步发展,蓝靛果种植19559.65亩、万寿菊6300亩。绿色食品基地认证面积76.26万亩,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9个,有机食品认证数量7个。脱贫攻坚战夺取决定性胜利,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全市有扶贫工作任务的勃利县、新兴区、桃山区、茄子河区全面完成攻坚任务。省级贫困县勃利县于2018年9月宣布摘帽退出;2018年末,全市4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019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56户24245人全部脱贫,提前一年实现了整体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整体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贫困村实现了“三通三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乡村建设递次推进。持续推进“五大革命”,实施农村“三清四改一绿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光纤宽带全部覆盖。奋斗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四新村、元明村被评为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四新村荣获2019年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十年来,我市全面提升营商环境,健全了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诚信七台河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覆盖各县区各部门的优化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20个优化工作专班。市本级审批事项精简到635项,同比减少410项。持续提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效能,热线接通率已达到96.95%,群众满意率达到100%。市民中心进驻部门43个,设置服务窗口159个,进驻人员550余人,可办理市级政务服务事项1082项,日均办件量约4000件。

十年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截至目前,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石墨烯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1个、国家火炬七台河石墨及石墨烯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户,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的企业121户。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出台了《七台河市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我市已有11户高新技术企业、3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共获得市级科技创新政策扶持资金700万元。培育科技型企业成效显著,建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创新型领军企业3个培育库,入库企业数量达到200余户。产学研合作逐步深入,目前,我市已与哈工大等30余所高校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项目200余项。各类创新载体建设逐步完善,七台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省政府批准成立,重新修订《七台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服务办法》。“科创中国”试点市建设工作启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全市科技人才数据库,92家科技企业的408名科技人才入库。制定了《七台河市建立专家智库基地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我市已组建了有36名域外专家学者加入的智库队伍,初步建立了对接有效、保障有力的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发布会上,媒体记者围绕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如何发展经济、如何打造“53211”超千亿级产业集群等问题提问,有关负责同志结合实际,逐一作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