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矿山文学

舅舅的灯笼

日期:2023-02-06    来源:七台河矿工报    作者:晏 藜

元宵节观灯的习俗从千年前的汉代开始,经过唐宋,一直到如今都依然盛行。旧时的唐长安城元宵夜,灯市上数万盏明灯齐照,民间各色精巧的花灯辉映,灯匠们都赶在此时比手艺,除此之外,官方也是专门辟出场地、留出时间来供民众狂欢,唐玄宗时甚至还专门敕建了巨型的灯楼,光亮数里之外都清晰可见。长安城全民性的狂欢在唐朝覆灭后沉寂了千年,如同某种苏醒,近几年,西安城的元宵夜上,火树银花的范围越来越广,不止曲江、雁塔、芙蓉园灯火通夜,随你去哪个目的地,道旁的风景都会将你引入无边璀璨的光流中。

故乡的灯盏常常就是集中在一处公园中,然后通告人们前来。年年元宵,我都会去得早早的,并不是为避开人群,而是想要看那夜幕降临的同时,盏盏花灯次第亮起的一刻。那是属于这个节日的边界,过了这一刻,玉壶光转的元夕才真正来了。就像是宫崎骏动画里的神奇契机,按下了日常生活中的暂停键,领着人们进入光影斑驳中。那时候未必就能想得清楚,所谓节日与纪念日,所谓仪式感,大约就在这片刻的生活之中。

成年后去不同都市里求学工作旅行,如今各地都重视城市亮化,哪里都不乏光怪陆离的夜景和万家灯火的苍茫,但这样的夜,和元宵节的灯夜还是不同。

关中地区的元宵除了赏灯,还有一个习俗值得一提。在关中农村,元宵节前几天,家中的舅舅就要给外甥(女)送灯笼了。这个风俗来源古老,那句著名的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就是自此演化而来。这是旧时姑娘婚后娘家要完成的重要礼节,因此一直被人重视。姑娘婚后的头一年,娘家的兄弟过年时就要准备好应礼的彩灯了。这是因为“灯”与“丁”谐音,此举正是隐含着旧时人们期盼“添丁”的吉兆。具体的灯数规制等,在各地都不相同,并且随着时代变迁也在不断简化。在关中的某些农村,舅舅在有了外甥后,就要按孩子数送上几只红灯笼,并且外搭一只引灯,意在照亮外甥前方的路,令其前程通达。那时农村里若要看谁家人丁兴旺,数数过年时各家收到的灯笼数就好了。

舅舅家的灯笼,一直要送到外甥十二岁才能结束,这一年的送灯名叫“全灯”。伴随着这次馈赠,父母亲人还会为孩子举办一次盛大的聚会,大摆筵席,庆祝孩子成人。此后外甥们就再收不到舅舅家的灯笼了,不过这长达十二年的仪式感,已经足够令人印象深刻。年年收到灯,看着这来自外祖与舅舅家的艳丽与明亮,孩子们无不欢喜雀跃。然后,收到灯的孩子们纷纷会前往村头巷尾,去举行他们自己的“玩灯”仪式。这个仪式往往在元宵节后正月十六之前完成,这些漂亮的灯具,都会在孩子们的欢乐笑闹中或被碰或被摔,反正最后是要支离破碎。这可并不是浪费东西,而是旧日里的讲究。过去人们认为,如果不将舅舅今年送的灯及时处理掉,就会在新的一年中给舅舅带来霉运。但对孩子来说,这个“玩”的过程本身是快乐的,他们需要这样的期待和温暖,让自己记忆中的童年有所不同。

遗憾的是,这些都是从关中农村长大的丈夫处听来的“二手料”。我家里,外婆外公离家已久,母亲和舅舅都生长在城市,而我又是家中独生女,所以小时候并没有收到过这样特别的礼物,我的孩子更不可能收到了。有点唏嘘,但也别无办法,只得在年年元宵时,都去赴那沸反盈天的光影盛会,让这一年一度的巨大明亮,给我们的节日增添上些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