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想法变成大智慧 小革新创造大效益——新选厂创新创效能手速记
日期:2023-06-16 来源:七台河矿区新闻网 作者:李欣俗话说“革新无大小,能用是个宝”。几年来,新选厂职工立足本职岗位,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和降本增效重点难点,集思广益、开拓创新、破解难题,依靠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历数次失败的历练,让小想法变成大智慧,使小革新创造大效益。
刘泗胜:创新永远在路上
一个劳模带领一个团队,一个团队辐射一个集体。新选厂以机修车间维修副主任刘泗胜为带头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全厂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培养技能人才的练兵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刚毕业那年,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2010年,刘泗胜从黑龙江科技大学毕业后来到新选厂,在全厂各个生产车间进行轮岗,这一年为刘泗胜后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浮选车间担任机电技术员时,新选厂为了降低精煤水分,在车间主厂房安装一台卧式脱水离心机。接到任务后,刘泗胜认真学习研究设备摆放、来料和出料方向、各种溜槽设计及安装、设备工作原理及安装步骤,为设备成功安装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数据,使设备安装一次性试车成功。在机修车间任维修副主任时,刘泗胜积极参与洗矸再选工程改造,面对压力毫不退缩,和车间领导班子成员认真研究系统工艺流程,使洗矸再选系统历时23天一次性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产品,年创效900多万元。
新时代需要新的思考,新征程需要新的力量。在刘泗胜的影响下,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参与改造洗矸再选系统、压滤机滤液水系统、浮选机入料系统、焊网机胎盘系统等,不仅提高了车间生产效率、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而且为厂节约创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
刘东盛:不让须眉展英姿
“我不是为了获得荣誉或得到别人认可才去做这些事,只想在实际工作中节约资金、节省材料,为企业提质增效多出些金点子、多想些小办法。”内敛的性格、文静的脸庞,新选厂煤质调度车间副主任刘东盛默默奋战在洗选一线十二载,用高尚的品格、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术、一流的业绩书写出了柔美中彰显大气、宁静中蕴含勃发、平实中绽放华彩的人生日记,展示出了新时代选煤女性的风采。
“干一行,爱一行”是刘东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实践中发现生产异常、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刘东盛第一时间带领科室人员深入一线,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难题。浮选精煤细粒得不到有效回收时,刘东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认真分析后决定能做的实验都要做,不能做的想办法也要做,一次次破解难题。刘东盛还积极开展节能减排立功竞赛活动,从厂内环境最薄弱环节入手,从最关键的问题突破,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新举措,提高了全厂职工的节能减排意识。
荣誉一个个,证书一张张。刘东盛撰写的论文《ZZ2GDMC650/450有压三产品旋流器的研制》被评为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论文《我国选煤厂煤泥水处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获得黑龙江省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论文二等奖,她还参与并组织浮选单机实验、旋流器单机实验等一系列大型实验,为新选厂创新创效做出了贡献,被公司党委、公司授予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于会贤:创新创效显身手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等、靠、要是行不通的,要生存、想发展,必须依靠自己。”新选厂机修车间副主任于会贤说,他们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车间呈现出了人人创新、处处创新的良好局面。
提高产品“两率”和产品质量是全厂的工作重点,由于低质煤水分偏高造成洗末煤水分偏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于会贤不等不靠,经过现场测量拆除了708号转载刮板输送机,减少了一台用电设备,节省了电费和材料费,降低了一个事故点,为洗煤生产连续运转提供了良好条件。工作中,于会贤发现使用普通照明灯寿命不长,易损坏并容易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于会贤查阅相关资料并深入现场考察,提出将所有普通照明灯改为特别适合选煤厂生产环境的LED 灯,每年为厂节约10多万元电费。为了提高功率因数和适应发展要求,于会贤积极参与传统电容器改造,把传统电容器改造为智能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使新选厂的用电功率因数达到了0.95以上,不仅保证了电网系统稳定性,还提高了用电质量、降低了设备损耗,延长了电容器使用寿命,对节能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车间副主任,于会贤刻苦钻研技术,遇到问题迎难而上,厂旋流器入料原煤是用清水润湿的,由于清水泵压力不足、水量小,使原煤润湿效果不好,台时量过大造成入料小锅经常堵塞,产生脱介效果不好、介耗偏高等问题。于会贤经过大量计算,画了一张又一张图纸,仔细测量数据,最终减小了清水泵侧原有皮带轮直径,增加了皮带轮转速,加大泵流量和压力,提高了泵的工作效率,解决了入料小锅润湿效果不好经常堵塞的问题,降低了事故率,保证了洗煤生产连续运转,每年为厂节省资金80多万元。